环境与发展:二十世纪上半期闽西农村的社会经济

作 者:

作者简介:
戴一峰:厦门大学历史系;邮编:361005。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导论

      我国学术界向来把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和危机归因于封建土地关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双重压迫。(注:事实上,关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近年来学术界已有部分论著强调其发展的一面,从而对“衰败论”和“危机论”提出某些质疑。(参见吴柏均:“无锡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唐文起:“江苏地区农业近代化述略”,载《学海》,1993年第3期;刘克祥:“清末和北洋时期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垦和农业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但就本文讨论的个案——福建西部地区而言,这一时期的农村经济总体上是趋于衰败的。因而本文将集中讨论其原因。)这一解释框架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一批老一辈学者在当时所作的农村调查,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注:参见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下两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但显而易见,这一解释框架的流行,与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需要是密切相关的。它忽视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其它制约因素。八十年代,黄宗智在考察华北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对此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小农经济内卷化的概念。黄宗智认为,小农经济内卷化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过剩与阶级结构的相互作用被视为最突出的因素。内卷化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极其脆弱的贫农经济及其与此相适应的一种特别苛刻而又顽固的特有的生存方式。近代以降的中国农村经济就是在这种经济结构中走向衰落。(注: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页301-317,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黄宗智在不久后出版的另一部有关中国农村经济的著作《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中,将“内卷化”(involution)重译为“过密化”,并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黄宗智的解释框架展示了一个新的视野,但也显然带着区域经验的局限性。(注:在上述两部著作的基础上,黄宗智进一步提出“没有发展的增长”、“过密型增长”和“过密型商品化”等一系列新概念,用于解释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演化进程中的多重悖论现象。由此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一场讨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参见《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2、3、4期和1994年第1、2期)。本文则力图回到问题的本源上。)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区域个案研究来充分揭示近代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原因。鉴于此,本文力图以二十世纪上半期福建西部(闽西)社会经济演化的经验事实为个案,从环境与发展互动关系的角度,对此加于探讨。

      二 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

      福建省(简称“闽”)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境内多山地、丘陵,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降落,大体可分为三级:即闽西北大山带,闽中大山带和闽东南低丘、平原带。福建西部地区(即“闽西”)位于闽西北大山带的南段,地当福建与江西南部、广东东部的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要地。清代在这里置有一府一州,即汀州府(领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归化、永定8县)和龙岩州(辖漳平、宁洋2县)。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龙岩州改称龙岩县。(注:民国《福建通志》卷一、建置。)

      闽西区内群山耸立、地势险峻,海拔在600-1200米以上。地形崎岖复杂。众多溪流川行群山之间,形成以中山、低丘和盆谷相间为主的地貌特征。境内主要河流为汀江和九龙江。河流源短流急,河底比降大,在众山之中造出许多串珠状河谷盆地。这些河谷盆地就是闽西村落、城镇和耕地的密集分布之处,形成特有的聚落形态。(注:陈佳源主编:《福建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

      闽西属地广人稀之地,其人口密度,1926年统计为82人/平方公里。1935年则下降到56人/平方公里。各县情况如下:

      单位:人/平方公里

      县别

      龙岩  漳平

      永定  上杭

      长汀

      连城

      1926年  88

       76

       116

       96

       68

       136

      1935年  85

       48

        63

       112

       51

       58

      县别

      宁化

      明溪

      清流

      武平 闽西平均 全省平均

      1926年  96

       36

      

      44

       68    82

       112

      1935年

      39 19

      30 70 56 102

      资料来源:1.《京粤线福建段经济调查报告书》,铁道部业务调查科编印,1933年,页64;

      2.《福建省统计年鉴》第一回,福建省政府编印,1935年,页104。

      上表可见,闽西人口密度远低于福建全省的平均水平。若将其与沿海地区相比,如闽南地区晋江县的516人/平方公里,南安县的253人/平方公里,则相距更远了。(注: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编印:《福建省统计年鉴》,(第一回),页104,1935年。)闽西虽地广人稀,但由于境内山多田少,聚落集中,故人均耕地甚少。按1926年的统计,龙岩县人均耕地为2.07亩,永定为2.08亩,上杭1.96亩,长汀1.98亩。(注: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编印:《福建省统计年鉴》,(第一回),页98,647,1935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