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击中民营经济“软肋”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北京经济报》

内容提要:

日前,WTO浙江研究咨询中心分析测算后认为,我国加入WTO后5年内获得的经济收益中,浙江能享有10.8%的份额,成为获益最大的省份之一。其中,95%的收益将集中在民营中小企业最为密集的服装、纺织、皮革制造等6个行业。《经济参考报》日前载文指出,机制灵活的大批民营中小企业要想如期收获这份诱人的“红利”,必须加快实现更高平台上的“体制再创新”。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1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主要通过体制外增量改革,在全国率先基本建立了非国有、非公有制的民营经济的微观制度基础和相关的市场运行体系。统计表明,浙江民营经济的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数量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8%以上,GDP的贡献也占到90%以上。

      WTO的实质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国际化运行制度。虽然浙江民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其萌生、壮大的基本环境仍属初级市场经济,发育也很不完善。对照世贸组织的法律框架和制度规则,依然存在着明显的“体制落差”。

      家族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浙江现有的民营中小企业不同于广东、江苏等地,是在外资嫁接或大中型国有企业辐射联动中形成的,而是民间资本经原始积累自然演化而成的,企业制度普通带有典型的传统家族企业特性。大多为个人(家庭)拥有或合伙的单一经营单位,企业内部以家族制为主,缺乏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分工,组织结构封闭、排外,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合理分离,其最大缺陷是缺乏规模扩张、直接融资、自主创新等现代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浙江私营企业共有18.53万户,居全国各省区第2位,但户均注册资金仅76.05万元,始终“长不大”或扩张缓慢。这样一种传统家族企业封闭的产权结构、非制度化的管理机制与对接WTO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浙江民营中小企业以“管理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体制创新十分迫切。

      低级专业市场制约发展空间

      浙江素有“市场大省”美誉,4300多个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约4000亿元,连续9年居全国之首。但浙江现有的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走出小贩中心式的集贸商品市场格局,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尤其是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健全,使民营家族企业的控制权很难从创业家族的手中低成本退出,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开放式发展空间。许多顺应WTO国际贸易发展方向的主流市场流通手段,在浙江民营中小企业中才刚刚起步。

      浙江省经贸委等部门对全省200家企业的调查表明,去年,全省电子商务的成交额仅占企业成交总额的0.54%。其中民营中小企业尝试开展网络交易的更是少得可怜。

      低层次产业区缺乏质量品牌

      专业化产业区通常称作区域特色经济或块状经济,在浙江极为普遍,如宁波奉化的服装、温州鹿城区的皮鞋和打火机、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苍南龙港的印刷业、嵊州的领带、诸暨大唐的袜子等。据统计,去年浙江区域特色工业产值约43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5%。

      而富有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牌效应,是在WTO框架下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但这正是浙江民营中小企业专业化产业区致命的软肋。

      专家们分析认为,与WTO的制度规则相比出现的“体制落差”,在今后一段时期必将对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形成更高意义上的制度冲击,并转化为新一轮体制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令人欣喜的是,来自各方面的讯息显示,极具活力、反应灵敏的大批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已经以对接WTO国际准则为改革方向,在扬弃企业家族制、加快市场体系的升级换代、产业区域经济从数量型逐步发展为质量品牌拉动型等方面开始了制度再创新的积极尝试。一致的看法是,正如第一轮体制创新中耐人寻味的浙江经验那样,民营企业应该成为新一轮体制创新探索的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于,为此提供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激励,而不是预设制度创新的方向和结果。

      文/胡宏伟 何玲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