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现状和问题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惠忠(1966-),男,浙江海宁人,嘉兴学院会计系副教授、注册会计师。嘉兴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原文出处:
《嘉兴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浙江省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发展壮大与浙江特有的环境条件分不开。从现状看,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提升民营企业家队伍素质。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1 年 11 期

字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079(2001)05-0013-(06) 中图分类号:F276.5 CLC:F276.5

      近几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业绩骄人且特色鲜明。(注:我国目前对民营企业(经济)的划分,有大中小三种不同口径:大口径的民营企业(经济)是指除国有国营企业(经济)外的所有企业(经济);中口径的民营企业(经济)只包括非国有企业(经济);小口径的民营企业(经济)是指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主要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经济)成份。本文研究的是小口径民营企业的企业家问题,主要是私营企业的企业家问题。)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目前浙江经济发展领域的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企业的整体素质,更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即企业家)的才能。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家的决定作用尤为显著,他们是民营企业的“灵魂”。本文试就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现状、问题作一些分析研究,以期为我省有关部门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和培养民营企业家队伍提供一点参考。

      一、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形成的环境条件

      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与浙江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经济发展制度性安排紧密相关。

      (一)自然资源的极度贫乏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十分贫乏。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前线,没有战略纵深,使国家在1952~1978年对浙江的人均投资仅为全国水平的1/2,列全国倒数第一,从而造成浙江的国有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普遍较小。能被企业接纳成为工人的人数很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挤在人均0.5亩耕地上劳作,人民生活极为贫困。穷则思变。改革开放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后,被压抑的生产力终于如井喷般爆发,各种乡镇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创办起来,为后来民营企业的大量涌现打下了基础。省内民营企业的分布密度至今仍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与人均土地占有率成反比,人多地少的地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越多,温州就是个例子。

      (二)人力资源的丰厚底蕴

      浙江素称“文化之邦”,历史上人才辈出,灿若星汉。自古以来,浙江人就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即使家境贫困的农家也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子弟读书识字,或送出去学生意、学手艺,从而使社会上形成了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和生意人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工商传统,如石雕之乡青田人、百工之乡东阳人、五金之乡永康人、皮鞋之乡温州人、奉帮裁缝宁波人、擅长酿造、轻纺的绍兴人、走村串户做小生意的义乌人等等。改革开放后,他们逐渐抛弃了传统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和走村串户的游商方式,办起了使用现代机器设备的家庭工厂、私营企业和坐地经营的大市场,从而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三)文化传统的双重特征

      地处东南沿海、与我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上海毗邻的浙江,与内地相比,较早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其文化特征具有双重性:既深受中国儒家传统“家”文化的熏陶,注重忠孝之道和家族观念,又受西方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商品意识和市场流通观念较强。贫乏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工商传统使浙江人既富有勤奋刻苦、不畏艰辛的精神,又具备灵活精明的头脑和浓厚的商品观念,希望在竞争中积累资本和谋求利润最大化,追求自己当老板。改革开放的潮流把浙江人尤其是温州人、台州人“人人都想当老板”的观念激活了。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就在这种富含家族观念和工商素养的文化沃壤中萌生壮大起来。

      (四)专业市场的促进作用

      从1978年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在浙江诞生起,目前浙江已形成大大小小的各类专业市场4600多个,全国“百强”市场中浙江占了24个,市场成交额连续九年名列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大省。(注:李雷生:浙江家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财经论丛》2000(3))民营企业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促进、共生发展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是浙江民营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一项有效的制度性的适应安排。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辅佐,兴衰与共。如名列全国前二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就分别带动了义乌3000多家小商品生产企业和绍兴2000多家轻纺印染企业的发展。块状经济的特殊构造有利也有弊,它既保留了小企业的活力,又获得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但同时使块块经济内部的企业做大受到很大制约。可以说这是浙江不少地方同类小企业很多而大型骨干企业发育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浙江民营企业家数量不断扩大但李嘉诚那样的企业家尚未出现的原因之一。

      (五)政府政策的因势利导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各级政府解放思想,根据浙江经济发展的实际环境条件,因势利导,一直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行各种政策鼓励,做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没有指令性计划,从而使浙江民营经济无论从产值上还是从就业比重上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许多。民营企业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众多的民营企业为浙江经济总量从1998年至今一直名列全国第四、2000年人均名列全国第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非公有制经济更已占到经济总量的85%以上。在这个过程中,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数量不断扩大,其素质也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中不断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