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重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黎永泰 四川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蒋庆 四川大学管理学院在读MBA,四川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民营企业文化管理重构,主要包括理念和制度两个方面。在理念上,要把民营企业的非理性的血缘、情缘文化理念,转变为现代企业的业缘、事缘理念;要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取代以“以工具为本”的陈旧理念;用注重灵魂塑造的理念,取代注重形式主义的有害理念;用注重长期培育的理念,取代追求短期见效的落后理念;用注重形成企业集体无意识的理念,取代注重企业细小行为规范的肤浅理念。在制度方面,民营企业要努力建构自己的文化意义符合管理制度,文化沟通网络管理制度,职场氛围管理制度,文化训练管理制度,文化遗传管理制度等。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1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67.5;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1)05-0005-07

      我国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在市场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决策迅速,往往能够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但民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内聚力,迫切需要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解决企业发展的基础问题和核心问题。根据新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1978-1998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自然淘汰率相当高,从改革开放至今,能够存活下来的只占总数的20%-30%,民营企业远未成熟,真正具备竞争实力的大企业数量有限,还需要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今日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采用资产家庭拥有的形式。因而,研究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讲,是研究如何在民营企业家族文化的背景上,培育新的具有外部适应力和内部结合力的企业文化。本文拟就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重构问题,作一简单研究。

      一、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现状、特征

      企业文化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起,风行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把现代管理由现象管理深入到灵魂管理,着眼于建构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和深层架构,是企业应对市场的个性机制。它是以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为导向,以经营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行为模式为基础,以集体文化无意识为遗传基因的完整的经营管理系统[1]。企业文化管理,就是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自觉形成并坚持不懈地推行这一系统,使经营管理实现由无机性向有机性转变,活化企业经营,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整体性能力,使经营管理给企业带来更大、更显著的效益。实践证明了企业文化管理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由此使企业文化管理风行世界,并引起了我国企业界和管理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大量民营企业的重视。

      从1992年起,我国民营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1999年底,我国民营企业已达130万户,从业人员达到7500万人,从业人数超过全国企业从业人数一半,达60%以上。2001年全国民营企业已达150.89万户,个体工商户达3160.6万户,从业人员达8000万人。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已赶上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显示了民营经济强大的实力和发展潜力。

      但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市场经济初期成立的民营企业,它们的产品落后,自身基础力量薄弱,经营管理严重不善,平均寿命3-5年。二是粗放型经营的民营企业,这类企业有一定生存基础,有一定规模和技术,老板也有一定的知识,并具有某些方面的经营特长。但是,由于内部管理粗放,推行家族式管理,产权结构单一或紊乱,员工参与性不高,雇佣思想严重,技术创新能力差。老板凭自己朴素的经验主义,或一知半解的现代管理知识进行经营,企业管理深深打上老板个人意志和风格的烙印,其消极影响明显,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三是一些优势型的民营企业,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这类企业起点高,老板综合素质高,目标远大,笃信现代管理的重要性,经营管理比较规范,产品结构比较合理,政府、银行大力扶持,经营业绩显著,社会影响较大。这类企业已经自发地或自觉地形成了一套相对适应的价值观系统,其经营管理正在向企业文化管理方向逐步发展。以上大致概括的三类民营企业,经过企业文化管理在中国近二十年的推行,它们对于企业文化管理,都有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认识。

      企业文化管理在民营企业中的现状表现为:一般说来,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关注的热情,高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但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管理的认识模糊肤浅;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板喜欢用企业文化掩盖其出身,或用于企业包装;在民营企业中,老板对企业文化热,员工相对冷。

      现阶段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表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在自发的企业文化管理阶段。除了少数民营企业已进入自觉推行企业文化管理的阶段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对认真推行企业文化管理,还不太在意或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有的贯穿于企业经营的价值理念,许多是长期经营中自发地无意识积累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零碎而不稳定。有的企业虽然提出了文字性的经营理念、经营使命、经营价值观等,但往往带有一般性、模仿性,缺乏个性和适应性,很难实行或者并不打算下大功夫实行[1]。而真正实行的则是老板长期自发形成的价值理念,它们的推行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宰,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许多民营企业文化具有血缘性、情缘性和类血缘性的特征。不少民营企业,其经营管理层由复杂的血缘关系构成,越是远离中心大城市,这种特征越是突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亲戚是自己人靠得住,由他们来参与经营管理自己放心,因而看重血缘关系的理念在企业占上风。血缘必然带来非理性的情缘。企业内更注重乡亲、熟人、朋友的感情联络。人与人的关系往往罩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经营管理具有非理性特征和落后性特征,妨碍经营管理的问题往往长期存在,并日益加剧而得不到解决。有的民营企业内,人与人之间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其互相称谓往往均用血缘称谓,形成一种类血缘关系。人际关系看视亲密,实则隐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而得不到解决,使企业缺乏理性运行的真实法则,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血缘、情缘、类血缘反而使员工闷气,有劲使不出,是非难分,企业拖得精疲力尽。血缘关系的突出,使老板对关系产生错觉,他们在企业外部也大搞血缘、情缘或类血缘,和政府、银行、税务等一些部门的官员称兄道弟,情感勾兑,关系联络,互相提供方便,使一些官员走上腐败之路。同时,经营者也转移了对经营管理本身下功夫的大方向,奉行“勾兑就是生产力”,自身造血功能日益弱化,一旦失去“可靠”的内外关系,企业经营立即陷入困难之中。

      第三,不少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色彩。这种情况,是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许多民营企业能够存在到今天,与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有关。比如他们或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或对机会特别敏感,或技术创新的能力特别强,或有运作市场的丰富经验,或有很强的人际关系能力,或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或善于带领一帮人打天下等等[2]。这些独到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了无往而不胜的自信,或者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再加上产权归自己所有,形成对外人严重不放心的习惯,所以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总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虽然设了许多管理部门,聘请了许多得力高手,但总喜欢让他们有职无权,常常越俎代疱,养成基层喜欢越过顶头上司一直通天,养成职能部门凡事不敢决断,等待老板指示决定的作风。这种状况使民营企业笼罩在唯意志企业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这种唯意志的文化一旦根深蒂固,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便会不断下降。以至于如果老板的意志突然消失,企业便群龙无首,立即处在半瘫痪、甚至瘫痪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