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企业发展趋势与变化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严安云 安徽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30031

原文出处:
《乡镇经济》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前瞻性考察,对中国乡镇企业融入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前景与变化特征进行了探索性预测。得出:中国乡镇企业大发展的高潮阶段虽已过去,但作为中小企业的主体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然保持适度发展并将以较快速度融入经济一体化。而“乡镇企业”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经济名称,将与它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丰功伟绩一起载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光辉史册。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字号:

      中国乡镇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在促进国民经济新高涨、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成长等诸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被国外经济学家和友人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在经历了90年代初期连续5年高速增长后,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发展低谷期。中国乡镇企业是否完成了历史使命,能否突破重围、走出困境、步入持续发展轨道?这是经济理论界和广大乡镇企业实践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外部环境和乡镇企业自身障碍人手,对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以期引起经济理论界以及广大乡镇企业同行的关注研讨。

      一、中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障碍与面临的环境

      (一)障碍与困难

      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乡镇企业普遍实施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核心的二次创业。5年过去了,二次创业不仅经受着宏观经济紧缩的全局性影响,而且也面临着来自乡镇企业自身的多重障碍。这些障碍与困难,已经制约并威胁着乡镇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1.资本市场空缺,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极度困难。一方面由于证券市场准入制度非公正性,乡镇企业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普遍受限制,证券市场上的资金很难流向乡镇企业;另一方面,随着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步迈进,政府资金由于保“吃饭”、保正常运转的压力而难以继续对乡镇企业扶持;金融信贷资金由于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强化以及乡镇企业旧的政府担保体系破败、新的信用担保体系未建起来等多重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基本上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由于政府对民间资金缺乏有效动员和筹集不力,加上近年来农民收入下降导致民资增长减缓以及乡镇企业的自身积累能力差,难以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要。以上五个方面因素导致乡镇企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发展资金极度短缺,直接影响着乡镇企业存量资金的流转与效益的发挥。

      2.“小而全”、“小而重”、“小而散”、“小而低”的低层次结构与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的矛盾日益显露,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结构趋同、专业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生产工艺落后、科技水平低、企业创新能力弱等致命弱点,使许多乡镇企业生产经营难以正常运转。

      3.企业制度陈旧,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市场经济规范运作要求。改制后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和私营经济占大头。这些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与手段大多停留在“管物”与“管人”阶段,即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一是制度建设薄弱,人治代替法治,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残缺不全;二是用人机制异化,领导上的家长制、职工构成的家族制、权力控制的血缘制日益严重;三是管理手段原始化、简单化,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现代管理手段与营销方式还只停留在理论宣传上,与现代市场经济动作方式相距甚远。

      4.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极其短缺,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法律保障软弱无力,既缺乏法律法规主体,又缺少法律咨询与保障机构,企业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二是市场体系不全,如产权交易市场严重滞后,乡镇企业生产要素无法实现在一定范围内优化组合与合理流动。三是信息、技术、会计事务综合性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全,服务功能差。四是缺乏社区保障体系,企业“办社会”压力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乡镇企业面对的环境。

      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变化有六个方面:

      1.国家宏观管理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随之而来的是财税体制、价格体制、外贸体制、金融体制、外汇体制等相继转轨。改革的结果是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关系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

      2.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短缺变为相对过剩,企业兴衰由过去取决于生产能力转为取决于市场份额、创新竞争实力。这种改变的结果是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市场竞争真正开始了,优胜劣汰已成为严酷的现实。

      3.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形成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基本锁定,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中国将作为经济联合国的重要成员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应,中国乡镇企业也将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应对世界经济强手的竞争与冲击。

      4.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活力显著增强,市场空间骤然加大。这几年国家在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上投入了大量资本,国有企业又恢复了市场控制权,乡镇企业又将为国有大中型企业配套服务,拾遗补缺,生产经营主动权更小了。

      5.金融体制改革进程明显加快,金融监管急速强化,风险防范体系全面建立健全。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乡镇企业因缺乏信用担保体系几乎失去了国家银行的信贷支持。

      6.“绿色壁垒”已对全国乡镇企业发展构成新障碍。随着环境问题的国际化和污染治理手段的贸易化,“绿色壁垒”日益成为我国乡镇企业拓宽国际国内市场的又一屏障。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十五小”工业全面关停并转,部分行业因缺乏治污能力而难以为继。

      二、中国乡镇企业周期性障碍的逻辑性分析

      (一)从22年增长曲线看中国乡镇企业新一轮周期性障碍的客观必然性。纵观20多年来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乡镇企业波动起伏的轨迹特征。从年均增长的动态来看,前10年是起步到加速期,年均增长31.2%;后12年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三个起伏期。第一次波动下降出现在国民经济治理整理时期,即从1988年秋季开始到1991年底,乡镇企业年均增速急剧下降到14.8%,增长速度比前10年平均下降16.4百分点。第二次波动下降出现在国民经济转变提高时期,即从1996年到2000年,乡镇企业年均增速为14.4%,比前10年年均速度下降16.8个百分点。从发展过程看,由于影响乡镇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影响程度不同,所以乡镇企业增长速度也会时高时低,呈现一定的波浪形。但这种变化与乡镇企业周期性变化绝然不同。周期性变化一是波幅大,振荡强,二是全局化、彻底化。每当乡镇企业进入下降期,许多全局性矛盾和自身缺陷就会全方位、高强度地暴露出来,诸如体制与体制缺陷、生产资源制约、经济结构低层化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方面各种障碍集中显现。而当乡镇企业逐步上升,这些矛盾也就由激烈尖锐逐渐转为平缓。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乡镇企业这种周期性障碍因素虽然来自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由乡镇企业本质特征所决定。乡镇企业这只“木桶”,如今还普遍存在着很多致命的“短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