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历史功绩及其终结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祥钧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原文出处:
《现代经济探讨》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苏南模式”的特征和它的历史功绩

      众所周知,江苏特别是苏南的乡镇集体企业创造过辉煌的业绩,江苏乡镇企业的产值最高时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五分天下有其四”,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二”。邓小平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称之为“异军突起”。江泽民1998年4月18日-20日,在江苏省无锡市考察乡镇企业时指出: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当时,人们对改革开放以后,在江苏南部地区兴起的以乡村集体工业企业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统称之为“苏南模式”。这是当时相对于以个体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以侨资为主的“泉州模式”和以“四轮齐转、双轨并行”的“耿车模式”而言的。

      对于“苏南模式”的特征,曾有过多种概括,比较有权威、且为人们认同的概括是:“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三为主”——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集体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以市场调节为主。“两协调”——实现地区性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一共同”——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和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走逐步实现社区内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苏南模式”乡村集体企业的发展,对苏南农村的伟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曾把它归结为10个方面:一是乡村企业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场所;二是乡村企业是农民生活小康,逐步致富的源泉;三是乡村企业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四是乡村企业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五是乡村企业是小城镇建设的物质支柱;六是乡村企业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七是乡村企业是对外开放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八是乡村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九是兴办乡村企业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三大差别”的重要途径;十是乡村企业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第三世界提供了一条农村就地转移劳动力、农民愉快地转为工人,农村实现工业化,解决城乡对立、城乡二元结构的新路。

      此外,“苏南模式”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经营人才和企业家。这批基本上是从农民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其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发展乡村企业的道路,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苏南模式”的出现有其历史原由

      从当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看,当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机制极不灵活,乡村企业的市场取向机制,相对来说,就显得非常灵活和很有优势了;当时整个社会处于物资短缺的卖方市场,乡村企业只要有产品生产出来,不怕没有市场;那时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较大,乡村企业只要生产出工业品,就能取得较丰厚的利润。

      苏南地区更有着发展乡镇企业的特殊条件,主要是:苏南地区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有“重工(商)主义”的传统;紧靠上海、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交通便利,易于接受城市工业的辐射,加上苏南地区有大量从这些城市退休返乡的老工人,因此和这些城市的工厂有着紧密的天然联系;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集体经济的底子相对较厚,如原苏州地区1979年的农村工业总产值已达29亿元,集体资产6亿元。

      “苏南模式”的乡村企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和地区特殊条件下蓬勃发展起来并取得辉煌成就的。

      三、“苏南模式”的矛盾和弊端

      随着社会大背景的改变,“苏南模式”内在矛盾逐步暴露。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具有和国有企业一样的弊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国有”的弊端。

      1.在所有制方面:“苏南模式”乡村企业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体是“乡办乡有”、“村办村有”的社区独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存在着投资主体过于单一、产权关系不明晰、政企不分、权责不清、管理落后等问题。

      2.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存在经济结构层次较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突出,各县市产业结构基本雷同,第三产业不发达,企业的初、中级产品多,最终产品少,名牌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各地注重用高负债经营的方式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效益低和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张、粗放经营的发展路子。

      3.在扩大开放方面:苏南乡村企业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第二次“异军突起”,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存在着注重利用外资的数量、忽视利用外资的质量的问题,如重资金的引进、忽视先进技术的引进,重外资的数量,忽视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等。

      4.在集体经济的收入分配方面:一方面存在新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违反“效率优先”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存在分配差距过大,收入悬殊,没有“兼顾公平”的状况。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承包者“包盈不包亏”、“穷庙富方丈”的状况,都是后果较为严重的问题。

      四、经过两次改制,“苏南模式”已成为历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苏南自身的发展也在对“苏南模式”实现着突破。邓小平说:“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待“苏南模式”也应是这个态度。想原封不动地保持原有“苏南模式”,是没有出路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