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南模式”的议论由一个时期的沉寂到再次升温,是件好事。这正说明了:如何在客观评价“苏南模式”历史功绩的同时,科学看待其内在缺陷,推动其创新演进,是值得经济界、学术界以及各级领导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在《“苏南模式”:是已经历史终结,还是在创新演进?》一文(注:刊于《中外企业》2000年第6期、《江南论坛》2000年第12期。)的基础上,再略陈浅见。 一、从不同“模式观”谈起 对“苏南模式”,过去尽管也是贬褒不一,但比较起来,还是对它肯定、推崇的声音多些;现在来说,主要不是对它的历史功绩有异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今后“苏南模式”还有没有指导、推动实践的积极作用上,用明确的语言说,就是“苏南模式”是否过时失效,是否可以宣告“历史终结”。 为什么会有此争论?我感到,对什么是“苏南模式”的内函,对“苏南模式”这个研究对象怎么定位,其实一直没有真正统一过。直到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苏南模式”,似乎还各有所属,区别一下,主要有三,不妨称之为三种“模式观”: 一种模式观,把“苏南模式”等同于苏南以集体为主的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经验结晶; 另一种模式观,把“苏南模式”看成是对苏南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功之路,作出的似乎可以长远起作用的理性概括; 再一种模式观,把“苏南模式”作为对苏南现阶段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带动下和受城市经济的辐射下,农村经济转轨变型、综合发展的全貌进行规律性研究,而得出的动态概念。 三种不同模式观下的“苏南模式”,虽然都是来自实践,但它们作用于实践的时空范围相应不同。第一种模式观,局限于集体为主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看重的是“苏南速度”,在苏南“痛失全国领先地位”而又在企业改制中打破了“集体为主”的格局后,这样的“苏南模式”就自然而然走到了“终结”;第二种模式观,用静止的眼光看待苏南成功之路,略去了其形成于双轨并存体制下的种种体制缺陷和社会弊端,理想化的色彩较浓,所以脱离今天的现实;第三种模式观,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动态变化角度研究,得出了“苏南模式”需要随改革和发展进程的推进而走向完善化的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从不同模式观争论,话说不到一起,难以起到相互启发的效应。积极的办法是:通过不同模式观的比较,先对“苏南模式”这个研究对象有个正确定位;然后,运用科学方法,把握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立足苏南实践,探索推进“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的方向和路径,使不断创新演进的“苏南模式”研究继续发挥推动苏南实践的积极作用。 二、苏南乡镇企业痛失全国领先地位不等于“苏南模式”的终结 我开始研究“苏南模式”时就认定:“苏南模式”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由乡镇(社队)企业的蓬勃兴起所催化和带动而形成的苏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注:参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和苏南模式》,刊于《江苏经济探讨》1987年第4期。)。它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为动力,以集体农业的积累和周边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为条件,以冲破传统体制束缚、运用市场调节大办农村工业为途径,取得了远远超越于乡镇企业自身发展成效的区域推进效应以至全国示范效应——不仅带动农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和单一化农业结构的转换,造就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和兴旺繁荣,而且激活了整个苏南地区的城乡经济,为我国加速农村工业化、建设现代化开拓了一条新路。 对这样的“苏南模式”进行研究,既不应局限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践,又不能静止地以研究苏南某个历史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为任务,而必须联系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背景,立足苏南,面向全国,环顾世界,以实践为依据,从微观主体与宏观经济的相互联结上,既总结成功之道,又指出存在不足,既揭示矛盾,又提示方向。 从实践上看,“苏南模式”孕育于计划经济的传统体制框架内而形成于新旧体制双轨并存又相互磨擦时期,因而,它在一开始就明显带有旧体制的“胎里病”,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运行机制上逐步暴露出种种缺陷和弊端,从而也迫使其不断进行某些自我改革和调整。20多年来,在务工与务农的收入分配上,在乡镇工业企业的上规模、上水平、发展集约经营上,在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协作联合上,在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建设上,以及从面向国内市场到同时走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上,都有一定成效的开拓进展,初步展现了“苏南模式”动态演进的客观趋势。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因素,例如:受上下左右政企职责不分的政府行为所决定,受各级政府把“苏南速度”同政绩挂钩因而重发展、轻改革的指导思想的局限,也受“苏南模式”研究本身创新不足的影响,“苏南模式”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下仍然固守“集体为主”甚至“集体唯一”的所有制安排,企业制度改革迟迟迈不开步子。相反,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向“小全民”、“二国有”蜕变,早期灵活经营的机制弱化,利益分配制度扭曲,财务管理混乱,出现了所谓“穷庙富方丈”的现象等。同时,外部环境又发生了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变化。这样,苏南乡镇企业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亏损面不断扩大。以至走到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痛失领先地位”的地步,这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