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一体化:当前农村社区的一种治理模式

——厦门市马塘村干部与企业管理者复合关系的研究报告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俊德 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原文出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对厦门马塘村社区治理方式的考察,论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村企一体化治理模式的显著特征和主要作用,分析了这种治理模式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揭示了它固有的弱点及未来走向。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1)06-0003-07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的改革和发展,使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如果说家庭承包制的成功推行,重新激发起广大农民压抑已久的生产积极性,那末,乡镇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的异军突起,则为古老的乡村大地注入了崭新的现代经济组织要素。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并率先致富的经济能人涌现了出来。他们在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的同时,逐渐跻身农村基层政治舞台,成为村治运作的主导人物,形成了当今颇受人们关注的村企一体化的治理模式。本文以厦门市马塘村为个案,就社区村企一体化治理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作一探讨。

      一、村企一体化治理模式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我国自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以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乡政村治”的总体格局下,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村企一体化便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社区实行的一种村治形式。所谓村企一体化,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强有力的能人在村级社区及其企业中交叉任职,主导并支配村级社区公共权力运作,进而推动社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治理模式,它实质上是一种能人型治理模式。

      综观全国各地涌现的众多“明星村”的治理模式,不难发现,这些村级社区的治理模式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运作的,村治所处的社区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对村治的结构形式和运作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同属村企一体化的治理模式,由于所处的环境或是集体经济发达,或是个私经济发达,或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达,其村治的运作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种种差异。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马塘村企一体化的治理模式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经济能人崛起后主导村公共权力的运作,村、企管理者交叉任职。

      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赋予农民,实际上是将农民的致富活动由主要是政府行为变成主要是农民的个人行为,这为农民摆脱传统经济体系、实现富裕目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不可忽视,市场化和工业化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毕竟还是新鲜事物,十分陌生,颇为难缠。农民们迫切需要有掌握市场运行规律而率先致富,并且能够带领他们一道富裕的经济能人充当“引路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区经济能人因此应运而生。马塘村的陈清渊便是其中之一。

      与全国绝大多数村庄一样,改革开放前的马塘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自然村。由于地处同安县新墟镇内一个偏僻的山坳里,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灯不照、路难行、水奇缺”,人称“瘦马塘”。尽管马塘人生性勤劳,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仍旧过着“地瓜当主粮,鸡鸭换油盐”的生活,人均不足一亩的贫瘠土地怎么也解决不了村民的温饱问题。直至1980年,马塘村人均收入不足17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穷山村。

      1958年出生的陈清渊,是马塘村历史上第一个高中毕业生。他高中毕业后返乡任生产队会计,算是马塘村的高级知识分子了。1985年村民小组长改选时,这位全村最高学历的年青人被推上了村民小组长的位置。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经常在外跑运输的陈清渊及其兄长陈清水,了解到以水果为原料的罐头加工业的产销行情看好,而本村恰好有丰富的果蔬资源可供利用,于是便萌发了回村办罐头厂的念头。1985年6月,在村里的支持下,以陈清渊为主的六位青年农民以股份集资的方式,兴办了同安县第一个村办企业——兴华罐头厂。从此,马塘村走上了兴工致富的路子。在此后的几年间,这个厂历经种种磨难,战胜了许多困难,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并于1990年成立了中外合资的厦门同茂食品罐头有限公司,由陈清渊担任总经理。公司组建后,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同茂公司的带动下,马塘村的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蓬勃兴起,形成了一业带动多业、一部分人先富带动更多人共富的大好局面。

      陈清渊,由于个人的经济才能和对马塘村发展的杰出贡献,所以在1993年3月马塘村从新墟村析置而成为独立的行政村时,就被全村党员和上级党委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执掌村里行政决策和经济管理的实权人物,成了村班子的“一把手”。现在,他既是村党总支(1998年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书记,又是同茂公司总经理,居于村企领导班子的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当年与陈清渊一起兴办企业、现在是同茂公司股东的几位青年农民,也在村、企中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如陈清水,任马塘村委会主任,兼任同茂公司董事长;陈火那,任村经济合作社副主任,兼任同茂公司开发部经理。由于这几个能人的才识和胆略,善于捕捉机遇,马塘村闯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脱贫致富的路子,符合村民的致富愿望,赢得了民心,因而村民信服并且愿意跟随以陈清渊为主的村领导,这就使得他们的权力影响力,尤其是非权力影响力迅速增强。这些能人,凭借着村务和厂务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加上长期形成的个人威望和人格力量,他们的意见在马塘村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和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塘村这些年发生历史性变迁的过程,也是以陈清渊为主的几个能人与能人权威崛起和确立的过程。

      (二)村、企基本目标的诸多一致性,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和利益的共享。

      我国农村现行的“乡政村治”体制是从人民公社脱胎而来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农村基层社会之所以能得到有序控制,形成稳定局面,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得以延续下来,并一直稳居所在村社区的领导核心地位,村民委员会和村企业都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的,村党组织也因此获得新的合法地位和权威基础。而且,村党组织能够根据全党工作重点转移这一新情况,把领导经济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并运用在村委会和企业运作中居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来实现其目标。而村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村委会的支持,因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首先是由所在村社区提供的。作为村委会主体的村民则希望通过兴办企业来增加就业机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样,村社区的党组织、村委会与企业的基本目标就呈现出诸多方面的一致性,实行村企一体化的治理模式也就有了必备的前提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