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民企沉浮探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工人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年,是民营企业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到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的阶段;是民营企业从非体制性成长全央转变为体制性成长的阶段;也是民营企业发展、失败、反思、再发展的阶段。

      伴随着民营企业这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的,就是民营企业家的浮浮沉沉。在1998年解决了民营企业的历史定位问题后(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巨大空间,开始了其第二次创业阶段。有很多高瞻远瞩的民企开始向纵深发展,向多种领域拓展,特别是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例如在这期间,上海地区新成立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所占的比重是以往的2.5倍,人们的观念加速更新,一大批知识分子、高级白领、专家学者也成了民营企业的所有者或经营者。民营企业真正成为了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的生力军,与国际企业接轨的领头羊。

      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就在这个民企的第二次创业阶段,民营企业家却经历了规模空前的“滑铁卢”。如号称“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的“首富”牟其中;如“一夜成名”又“一夜陨落”的爱多总裁胡志标;又如一次次在失败中反省,又一次次在反省后失败的飞龙集团总裁姜传;再加办企业借用了太多政治手段的“幸福”创造者周作亮……

      痛定思痛,民营企业家的失败有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有经营心态方面的原因,有企业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经营管理和企业决策方面的原因。中国民营企业家的20载沉浮,很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急功近利:不知不觉进隐阱

      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是我们当代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急功近利往往导致企业家的短视行为,使企业家投机心理严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熟,首先需要稍安勿躁。

      在每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许多关系企业命运的战略选择。这些选择不仅涉及到企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利益与风险的对比,也往往关乎企业家个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这个时候,对于掌握企业命运的企业家来说,最需要的就是高瞻远瞩地进行思考,并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然而,中国民营企业家流行的短视行为,充分暴露出转型时期初生代企业家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理。

      投机则是急功近利心态的另一个表现。事实上,投机心态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家在左顾右盼的企业经营中最容易滋生的情绪和最容易隐入的陷阱。

      投机和投资不同,投资是通过财富的创造而获利,它可能包含着产品开发,服务提供或是技术创新。而投机事实上是通过财富的转移或瓜分财富获利,即它只涉及财富的再分配,而不涉及再创造。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投机成功的“市场英雄”,而看不见的是更多的投机失败者。这就如同买福利彩票一样,中大奖的人“一传十,十传百”,但肯定有更多摸不到奖的默默无闻者。投机和彩票都仅仅是财富的转移,但是办企业与买彩票不同,买福利彩票,不得奖也起码为社会福利做了贡献。而企业总不能在投机中经营,因为即使你投机成功了九次,第十次失败也会使企业跌入破产的深渊。

      我们承认,投机从本质上来说,是市场规则所允许的,一个利益主体有权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经营方式,当然也有权去为了高收益而冒险。但是今天我们一再强调投机陷阱,并不是对市场制度的简单否定。原因有两条:其一,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确存在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三类企业家。但是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风险爱好者(投机者)应该占有较小的比重(一般不到10%)。其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假设是利益主体的理性化,而如上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决策在很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不进行治理,就谈不上真正维持市场秩序。

      市场经济是充满挑战性的,置身其中的民营企业家有一定的投机心态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坚决警惕的是将无数企业引向灾难的过度投机心理。其中,投机“度”的把握来源于认真的调查研究、完善的企业决策制度以及企业家冷静的头脑。

      战略失误:一夜失败没商量

      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战略危机,有的民企根据不制定战略,有的民企的战略脱离了企业的现实,忽视了企业可支配资源对企业战略的约束。其中,盲目扩张战略是现阶段民营企业在战略危机中的主要误区。

      很多民营企业家都采取盲目扩张的经营战略,一味地盲动和蛮干。近一段时期,可以说“企业巨人症”是中国民营企业企业家栽跟头的一大根源。那些倒下的民营企业家们,在他们最风光的年月里,大都是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大都上演过侏儒变巨人的神话。

      盲目扩张的另一种形式,就是随心所欲地组建企业集团和与此相关的企业兼并。不是说企业不能搞集团和兼并,而是说集体集团的组建和相应的兼并,都是有原则的和有条件的;如果条件不具备,不符合原则,轻举妄动,其后果可能是严重的。现在看来,在搞集团或兼并问题上,以下几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归大堆”,即把一些互不相干的企业,简单地捆绑在一起,戴上一个“集团”的帽子,结果“集”而不“团”,使“集团”徒具虚名;二是在当今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已经成为“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自不量力,去兼并其他一些企业,其后果不可能好;三是勉强地去兼并一些不该兼并的那些自己消化不了、吸纳不了的企业,比方说被兼并的企业负债太大,富余人员太多,技术设备太陈旧等,结果成了自己的包袱,把自己拖进泥坑,甚至拖垮。搞企业并非越大越好,大有大的难处!美国企业在掀起一股兼并风的同时,还兴起了一股“减肥”风,其中包括分拆业务范围,砍去次业,精简机构等,适当收缩企业规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