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温州经济确实值得研究。 一、一个自发秩序 温州经济,民办、民营、民有、民享。它是自发的,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 过去,社会上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可以设计一个改造社会的蓝图。未来社会生产和分配是什么样子,文化是什么样子,政治组织是什么样子,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是什么样子,在蓝图中都可以设计的非常具体。持这种主张并作过这样设计的不少人都是一些伟大的学者;另一种主张,认为对社会发展指出大方向和基本规律是可能的,但不主张搞得很具体的设计蓝图,而任由群众为自己的利益奋斗,合理地增加社会福利,形成自发扩张秩序。历史证明,在社会发展领域里,蓝图和实际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预先设计得越具体,越难于符合实际,最终陷于空想。比如说,过去曾有过空想的社会主义,并没有成功,结果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代替,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尽管如此,社会主义事业毕竟还是在实践当中,人们受信息供给的限制,总难免犯理想主义式错误。比如说,我们曾要求全社会清一色的公有制和唯一的按劳分配形式并存,不容有其他的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这种设计至少是不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果在经过20年的实践后,不得不进行改革。 历史表明:在自发秩序下,出现先行者的实践样板,产生诱导作用,通过相互博奕,不断扩张完善,形成新的体制、新的制度,这正是一般性规律。 温州经济就是一个实证。在本世纪50年代,永嘉县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那时候叫土地专管制,得到中共永嘉县委的支持,温州地区千余村庄群起仿效。不料遭遇挫折,这件事一度被打下去了,县委几位领导人都受了处分。但是,温州人并不从此甘心,他们继续走永嘉县的道路,包产到户几起几落,还把这种自发机制引到城市里面去,另辟蹊径。 浙江这个地方土地太少,人口太多。温州人从明清两代起,就到外地经营,有的还出海渡洋,到外国去创业。建国以后,外出受到限制,他们只能就地(在农业以外)寻找就业机会,从此开始搞小商品生产。如服装、鞋帽、低压电器、眼镜、商标牌等。“小商品大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以市场为取向,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个体私营经济,因而,获得了较大发展,结果形成了一个中小企业大群体。论其特色,它是一种高于个体经济基础上的自发的、扩张的新经济秩序,这个秩序从永嘉县的农业开始,发展到温州全境,从温州、台州,一直扩展到全省。使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变成经济大省,现在浙江与广东并驾齐驱,国内年生产总值达700多亿。 温州能有今天,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一条是:当地政府职能简化。政府对微观经济及其日常经营,始终不去直接干预,而把主要精力都用来改善宏观环境,搞好规划建设,制定游戏规则,依法实行社会监督,兴办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税收制度,充实财政实力,搞好基础建设等方面。过去那种荒凉、脏乱的景象已不复见,现在看到的则是道路宽畅,市面干净、卫生,交通发达,电力、电讯供应良好的新景象。这就实现了中央说的“真正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 中共浙江省委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放手”;放手发展市场经济,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放手发展比较优势。“三个放手”从宏观政策高度,肯定了自发的发展秩序,使之成为全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取向。现在大家都看到浙江省已形成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那里的个人经济收益协调、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可谓市场繁荣,社会稳定,前景广阔。 二、城镇化、聚集效应 商品生产是有成本的。有一种成本叫做交易成本。理论上,只要是自由市场经济,交易成本就是零。但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事实上市场经济总是存在摩擦,存在来自多方面的非协调阻塞因素。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为避免不公平竞争,协调彼此行为,必须制定游戏规则。讨论,开会,洽商,都得费时间,支付费用,就是说要支付交易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又必须节约交易成本。这方面,温州人先是把个体私营经济组合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体,有股份制、合作制、合资经营等。联合体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也为了体现节约,而使交易费用内部化。此外,为适应小商品扩大交换规模的趋势,进而建立了集散中心:小商品专业市场。1999年,各类商品市场4347个,成交额3600多亿元,居全国之首。 过去中国社会有一种流行做法,叫做“扎堆”。即:做买卖的人找一个地点,同行同业扎在一块,能便利客户。温州有闻名国内外的钮扣市场,就是从“扎堆”长大的。这些市场带动各乡、各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连片发展小型制造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自发扩展,又建造了一些小城镇。龙岗镇就是一个典型。按温州的建制,镇原来是18个,现在发展到144个,1999年,城镇人口达到40%,比全国的城镇水平30%高出10个百分点。浙江全省,镇的建制由1978年的200个增加到1998年的1000个。 小城镇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小”,更表现在它是城市网络的节点。城市作为网络结构,发展出不同于农村的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对于加入者而言,有利于取得某些自己缺乏的生产要素,能够比较轻易地学会生产、经营、服务。农民加入,较快改变了农民身份;第二产业进入城镇,可以共同利用服务业,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分散部署于乡村田野,不利于服务业成长。乡村里面不可能到处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运输、通讯等机构。如果企业自己设置这些机构,搞小而全、大而全,又将加大成本。所以,聚集到城镇不仅有购买服务的便利,而且还便于收集信息,据以安排自己的生产、分工,当今还能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