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经济参考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差异

      20世纪80年代的苏南经济与温州经济比较

      为使讨论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必须明确两点:一是任何地区的发展模式脱离具体的区情和发展阶段,是没办法搞清楚的。因此,比较两个地区的发展模式,既要看到初始条件的差异(正是初始条件的差异,才导致发展模式和发展绩效的差异),又应该把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区分开来。二是,现在讲温州模式或苏南模式,与最初提出这两个概念时有很大的不同,但要建立在共同的基点之上,就要讨论20世纪80年代具有典型特征和高度抽象的两种模式。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和常州(有的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这两个地区的基本条件如下: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必要的资金。

      温州地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山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左右,而且土壤质量和灌溉条件远不能与苏南农村相比,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温州人虽然也有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历史传统,但近代以来并没有突出的工商业业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并没有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受传统体制的束缚也较少。

      不同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路径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

      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到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温州经济在起步之初,虽然也面临着市场空隙,但缺乏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温州走的是典型的私人资本发展道路,采取走出去闯市场的办法,从个体手工业开始起家。由于个体和私营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好处是: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建立,便于发挥市场力量,利用民间资本和民间机构来挖掘、组织工业化所需的种种资源。

      不同的资源组织方式

      两种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都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初期稀缺资源的获取问题,这也是两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的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乡镇企业可以从不多的社区积累中获取原始资本,并可以依靠“政府信用”从银行取得贷款,还可以无偿或低成本占用社区内的土地资源,廉价使用社区内的劳动力,从而带来创业成本的节约。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身份和信誉,为企业取得计划外的原料,促进产品销售和处理商务纠纷,并帮助管理人员规避来自于财产转移和国家政策歧视方面的风险。这也是许多私营企业宁愿放弃部分财产控制权和收益权,争当集体企业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政府组织资源,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生产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第四,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人们的产权意识、竞争观念比较淡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此时兴办社区成员名义所有、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社会比较容易接受。此外,政企关系不明、社区成员共担风险的特性,客观上也使得社区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敢于大规模举债,上一些技术含量高但风险大的项目,使苏南地区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企业组织规模化方面领先温州地区。但这种模式带来的长期结果是,集体资源实质上成为政府的资源,个人的财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营经济、基层企业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市场活力长期受到压制。

      在温州地区,由于集体资源有限,人们通过市场自发组织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主要采取家庭工业的形式配置资源。温州地区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一方面便于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另一方面也是在进行民间资本的原始积累。相对于政府组织资源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的产品也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为主,与自由竞争时期古典资本主义组织资源的方式比较接近。但这种方式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形成这种资源组织方式的一个前提是要有比较发达的资源市场。温州很注意对专业化市场的培育,其中的民间资本市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