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几年来,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姜博士,作为这方面的研究专家,您认为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解决这个难题? 姜长云(以下简称姜):要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注意加快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积极促进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与创新,谨慎积极地推动民间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深化;需要促进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完善和深化,积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育。但是,仅靠这些具体措施还远远不够。围绕上述措施的运用,加强相关方面的总体对策调整,甚至更为重要。这主要包括:积极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加大对社会信用环境的治理力度;减税除费,争取乡镇企业的“国民待遇”,积极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政策;积极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 记者:乡镇企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已十分密切,而且还将日益增强。宏观经济环境已经越来越成为决定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融资状况的重要因素。请您谈谈如何改善宏观经济环境。 姜:的确如此。近年来,乡镇企业融资形势的严峻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宏观经济紧缩趋势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政策调整,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结合和有效运用,通过改革和发展措施在时间上的有效组合和搭配,通过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机制的改变,尽快恢复和增强居民、微观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有效地扩大内需、启动民间投资、增加出口,从而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及其对于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融资的影响,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探讨的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是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问题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记者:近年来,乡镇企业融资对商业信用的依赖程度有所提高。您认为应该如何加快乡镇企业信用制度的完善和信用环境的治理? 姜: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商业信用的非正常增长,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乡镇企业之间,而是来自于乡镇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来自于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连锁拖累”。因此,解决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商业信用的非正常膨胀问题,要把根本放在加强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治理和完善上。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教育和意识形态的调整,逐步消除现阶段导致企业之间“赖账机制”生成和扩展的制度条件,克服其对于乡镇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欠债不还”企业的处罚力度,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予以规范和保障。 乡镇企业自身强化信用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从长远来看,乡镇企业不讲信用的赖账行为,无疑是一种慢性自杀的短视之举。对于乡镇企业争取目前的银行融资,也非常不利。 有些乡镇企业虽然暂时的资金困难或还贷负担较重,但发展潜力很大。如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其及时还贷,可能会导致其资金困难“雪上加霜”,甚至会把企业推向死亡。对于这部分乡镇企业来说,应鼓励银行、特别是信用社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通过停息挂账、债改股等措施,帮助企业度过资金难关,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措施的采用,一定要在尊重银行意志的基础上来进行。 记者: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仍然差得多。争取乡镇企业的“国民待遇”,积极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政策,显得十分迫切。 姜:近年来,一方面,国家出台的许多优惠政策(如对企业实行封闭贷款等),往往只针对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对此可望而不可及;另一方面,有些政策的出台表现出明显的对于乡镇企业的歧视性。比如,关闭“十五小”企业,尽管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角度出发,有其积极意义,但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乡镇企业的冲击,就比国有企业大得多。有关部门在执行此项政策时,对于乡镇企业的执行力度也要大得多。仅此一项,乡镇企业就要关掉6.5万家,影响增加值800多亿元,减少就业200多万人。 努力创造不同所有制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为乡镇企业争取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平等发展的市场机会,仍然是乡镇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对于乡镇企业融资问题的缓解,也是积极的、有效的。 目前,大规模减税可能性不大,但是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措施,对于乡镇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降低税率,实行轻税政策仍是可行的、必要的、有效的。 另一方面,应该下大力气除费,优化乡镇企业的运行环境,治理乡镇企业的各种不合理负担。根据有关资料,乡镇企业的各种不合理负担已达利润的20%左右,费额约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5%;企业税费之比在大企业中约为1:0.5至1:0.8,在中小企业中约为1:1至1:1.5。乡镇企业存在的繁重的税外负担(费);实际上加大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和生存困难,对于乡镇企业融资也有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见,对于乡镇企业发展,除费不仅大有潜力,而且十分迫切。现在的问题是,除费不仅要花大力气、下硬功夫,而且要持之以恒,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来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