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北京市私营企业自营出口额不足100万美元, 自营进口贸易不到120万美元。更奇怪的是,有的企业连一笔贸易也未做, 这令人心生疑窦:曾经让许多私营企业朝思暮想并引以自豪的自营进出口权,为何到手不用呢? 1999年1月起, 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正式开始授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同年,北京市的叶氏、福润达等私营企业相继获得外贸经营权,这在当时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外贸经营权一直对私营企业大门紧闭,私营企业的出口通常是由国有公司代理。早也盼、晚也盼,私企一直为“平等身份”而奔走呼号,如今15家企业有了自营进出口权,可这种权利真到手了,没想到又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1999年私企出口仅13.8万美元,2000年也不过71.8万美元,而且做出口贸易的仅有两家企业。 缺乏专业人才是一个重要原因。外贸经营需要懂得国际贸易规则的专业人才,大部分私营企业通常靠一个家族、几个哥们儿打拼而来,人才引进意识不强。私企出口贸易大户——北京福润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去年出口额占到全市私企总量九成以上,董事长周长琰最大的感受就是广揽贤才。他们把北京工艺进出口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挖”到公司,统管进出口业务。由5名大学生专门组成国际贸易部,开拓国际市场。 公司特别规定,工资总额3%~5%要作为人员培训的开支,已经送了几批员工到经贸大学培训。如今,公司管理层80%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与传统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公司比,私企还缺乏进出口渠道。由于目前政策限制,私企出口只能做自营,其它产品不允许做。规模小使得自营成本甚至超过别人代理的成本。一些私企老板常抱怨,没关系没路子,外商也找不上门来。 还有,一些私企由于目前国内业务效益不错,对国际贸易兴趣不大。有的甚至没有国际贸易部门。有家私企坦言,当初争这个“权”有很大的炒作成分,用以提高身价。 据了解,至去年10月底,我国已有上千家私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而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私企不仅面临国企的竞争, 还有大批外资公司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未来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些私营企业如果依然四平八稳地干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活儿,恐怕很难应对未来的挑战。政府不断削低门槛,为私营企业市场准入大开绿灯,私营企业不及时“热身”做准备,就落在别人后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