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和世界银行集团所属国际金融公司(IFC )联合作出了一个调研报告《中国新兴的私营企业:新世纪前景》,据说这是“首份有关中国私企的国际性调查报告”,该报告对338 家私企的总裁进行了调查。该报告的主要结论有以下3点: 第一,中国私营企业的出现是中国改革进程的最重要的结果;第二,私营企业在产值贡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改善融资环境是私营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 报告认为,中国新兴私营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978年至1983年是中国私企的复出阶段。当时私营部门仅局限在“制度真空中发展起来的个体户的范围”,具有强烈的试验色彩,政府的本意是让私营部门扮演“边际的、填补空缺的角色。”1984年至1992年是中国私营企业的崛起阶段;1993年至今,是中国整体改革思路和官方对私营部门转变看法的时期。比如:中国要建立市场经济;中国开始产权和所有制方面的改革;提出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政策等至关重要的有关私营企业的新说法,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IFC的报告显示,私营部门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截至1997年,私营部门的员工总数达到了6790万人。截至1999年6 月,全国私营企业总数已达130万家,注册资本总额达8177亿元。 IFC东亚和太平洋局局长说:“私营部门在刚出现时, 只被允许在(中国)经济的边缘上运行,而现在它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并被官方确定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私营部门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最重要的成果”。私营经济为劳动者就业和收入的增长拓展了非常重要的渠道,并成为国有企业艰难改革的催化剂,进而大大减轻了中国总体改革的社会成本。 专家指出,尽管中国在对待私营企业的政策、法律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速度远远跟不上私营企业本身发展的速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身也面临很多不利因素:比如私营部门的经营很不规范,企业的实际经营与其名义上的要求明显不符等。因此,目前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的私企的活动一直都“比较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