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乡村工业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乡镇企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迅猛崛起的新生事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有生力量。数十年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乡镇企业在中国的崛起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物,它符合中国的国情又改变着中国的国情,它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又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是中国工业化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世界各工业国家农村经济所占比重日益下降的历史趋势相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经济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呈现上升的局面。推动农村经济上升的因素,并非被人们视为传统产业的农业,而是非农业占98%以上的乡镇企业,其中主要又是构成其主体产业的乡镇工业。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4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5.1个百分点,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3%,比1978年的5.8%上升了24.3个百分点。再以乡镇工业而论,1999年乡镇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全部企业增加值的69.8%,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8.8%陡升至49.1%。 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些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有些是发展市场经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些是属于自身素质方面的,要全面分析。乡镇企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最大的特点是面向市场,最大的优势是机制比较灵活。当然,乡镇企业也有先天不足,主要是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比较粗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这是目前一些乡镇企业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只要认真分析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解决面临的问题,艰苦创业,不断创新,扬长避短,再造优势,就一定能够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如果说前些年把乡镇企业只是视为“异军”,尚未将其完全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轨道的话,那么今后继续保持以往的政策选择势必造成相当大的国民经济“空档”。不仅对乡镇企业发展前途难以把握,而且国家宏观调控也将由于脱离现实而失去相应部分的指导功能。 直到目前,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模仿复制发达国家现有工业体系似乎仍然是实现现代化的惟一途径。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自由化浪潮,使跨国资本更加方便地攫取这些低成本资源,继续维持其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落后国家和地区在推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政策时,却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各种非关税壁垒,包括环境保护标准、劳动标准等,在自由市场的讨价还价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不能深刻理解自身和发达国家工业化路径上的不同,那么我们可能不仅会在日益深化的全球化进程中付出高昂的发展代价,而且将再次错失发展的良机。 出于以上考虑,有必要对迄今为止的政策选择进行反思和论证,对乡镇企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逐步完善或者补充这一方面的论据显得尤其重要。 在1999年《财富》论坛“世界500强”的讨论中,北京大学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言论发人深省:“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才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对于这一课题,更需要学习的是政府。”乡镇企业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何去何从?这一认识,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样适用。 乡镇企业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工业化的格局,由单一的城市工业化模式演变成为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二元并存,双轨并进的模式,并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乡镇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经济增长效应 (1)壮大农村经济的坚实支柱。经过50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乡镇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成为壮大农村经济的坚实支柱。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经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到1978年,社队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其总产值达到515亿元,也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5%左右,在整个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不大。1986年,乡镇企业中二、三产业产值合计增加到3472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1.5%,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98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整个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0%,乡镇企业集体资产占整个农村集体资产的近80%。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巩固和壮大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增强综合国力的方面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281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出口商品交货值6854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4.8%;实缴国家税金1583亿元,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 (3)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物资基础。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农业投入,提供了大量农用生产资料。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乡镇企业用于支农、补农、建农的资金达1000多亿元,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技术装备。有些地方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实行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带动农业的企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减少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增值增效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