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前后20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永基 四通集团董事长

原文出处:
《中国信息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评述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民营经济特别是以中关村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在过去20年的突出发展,当重彩书写。1989年之后,全球大多数经济学家都预言——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崩溃,反而从1992年起持续高速增长,第一次令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们看到,在中国的经济构成中出现了一个全新板块——民营经济板块。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日经济仍在逐步增加,到200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预计可达8%以上。如此良好态势,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固然是重要拉力,但无可否认,大量非公经济,即民营企业的活跃,实际上构成更为深层的支撑。

      得出这一结论的,不仅有国内知名学者,并有众多国际经济专家。民营经济正在更加宽广的层面上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亮点。

      两大主线贯穿发展历程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市场化、全球化两大主线。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型,其最早的代表就是苏南的乡镇企业、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温州地区大量拥现的私营个体企业。

      而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则是从中关村开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现雏形,至今20多年,民营科技企业与全球经济的结合,大体可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以计划外的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

      走出大院大所深墙大院自主创业的科技人员,因陋就简干起“电子倒爷”的买卖,以我们并非自学,但是生气勃勃的市场活动,沟通了中国大众与外部的数字世界,启蒙了中日经济的信息化改变,全球化由此发端,但这是初级的、十分有限的、带原始色彩的全球化。

      第二阶段,90年代,以合资兴建产业平台为重点。

      认真学习中国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市场、组织资金、组织技术、组织原料的经营模型,认真学习跨国企业紧密结合全球技术进步产品更新。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自己战略的全球化管理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三个阶段,自世纪之交开始,以全面地与国际接轨为目标。

      此阶段关于全球化的考虑,重心更多地转向了自身,即不仅看卖的是土造还是洋货,也不仅看卖到哪个市场、资源是否从国际上来,而且要看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科学的、规范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治理机构,要看如何建立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形成企业自己的比较优势,如何实施自己的人才战略,如何建成自己的激励体系。总之,着眼于企业的深层次结构和机制,充分地与国际对接。

      全球化实践的三个阶段,从一个重要的侧面记录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由弱小逐步壮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求索历程。

      三大力量掀起经济狂飙

      站在世纪新起点,扑面而来的是由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巨额金融资本的全球性自由流动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三大力量推动的新经济狂飙。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如何应对这崭新的挑战?

      加强学习。传统经济时代,人们的全部经营生产,着力于商品制成成本的革命。新经济时代,人的全部经济活动的着力点,则是交换成本的革命。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观察新经济的特征,深入研究新经济的规律,不断推进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进而占领未取胜的战略制高点。

      突出人才的重要地位。必须扭转在民营企业内极易滋生的家族式管理、个人化管理的倾向,实施科学的、规范的人才激励和整合体制,以吸引、激励各种优秀人才,包括来自国际的高级技术、管理专家,给他们提供充分施展的舞台,以带动企业核心素质迅速提升,奠定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在企业治理机构上下大力气。要努力依照现代公司的制度框架,设计和建设我们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健全企业内各项工作的严密流程,为企业大步挺进全球市场奠定坚实良好的制度平台。

      高举联合发展的旗帜。新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强调协同,鼓励合作,新的全球化格局推崇参与者之间的双赢、多赢。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供应者,应当突破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狭隘心胸,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联盟,合并重组以迅速取得规模优势,最终跻身世界经济之强。

      如果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在过去的20年,是由自发走向自觉,那么面对未来的20年,我们完全有信心说,中国的民营企业,新的目标是进军全球500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