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年的改革与开放,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市场化建设,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上说是比较好的。政府在宏观政策调控方面已经日趋成熟;以扩大内需作为改革与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社会各界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取向上进一步增强了信心,社会预期出现了较为积极的变化。不久前,江总书记在民营经济活跃的沿海开放地区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西北地区考察时又强调要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给全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经济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了8.2%,出口、消费、投资全面回升。初步估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将会高于去年。可以说,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下滑的态势,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抑制,经济回升的势头有望继续保持。 在肯定经济形势好转的同时,我们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当前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中深层次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我们的政策和体制准备不足。譬如, 就业、社会保障、农民增收以及金融和财政风险等关系经济循环质量的问题,依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一些长期重视不够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环境问题、荒漠化问题、水资源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的经济增长格局表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机,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研究和探讨加快西部大开发和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与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有效配合,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加快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面对21世纪的重大战略。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这种增长格局虽然主要反映了客观经济条件的差异与经济规律的作用,但长期保持这种格局显然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对当前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巩固国防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对西部开发一直比较重视。一些研究表明,1953—1978年,中央政府通过大规模转移支付,使西部地区国民收入净流入额达1452亿元,占同期西部地区国民收入总额的23%,国民收入积累额的71%。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巨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经济落后的状况,而且带来了巨大的浪费。特别是大规模的三线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因此,在世纪之交我们再次提出西部开发,既不可能也不应该重复原先的平衡发展战略模式。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基础性地位,计划体制下的平衡发展战略已经失去了实施的基础。西部大开发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展开的。面对新形势, 西部大开发不能搞旧的计划体制的延续,而必须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采用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以体制创新推动和保证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是成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证。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一方面是经济基础薄弱,人文和生态环境较差;另一方面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不改变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改变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局面,不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不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更新落后的传统观念,西部开发将很可能因重归历史老路而事倍功半。这就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必须立足长远,尊重科学和经济规律,力避急功近利式的短期行为。中央政府在推进西部开发战略中已经将重点放在了加大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和改善生态环境投资方面,并强调要尽可能采取市场化的办法,促进西部地区加快改革步伐。只要这一战略重点和实施方略得以贯彻,西部开发必将形成新的局面,进而为整个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西部大开发要明确企业为主体的基本思路。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的长期战略,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这种支持除了对部分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改造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外,更主要的是政策创新支持,即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的新政策试验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开发必须坚持效益和效率原则,因而也就决定了开发的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政府除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外,重要而关键的是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发挥催化作用。一些东部地区企业赴西部考察后较普遍地感到,西部投资环境亟待改善,地方保护主义壁垒仍较明显,行业垄断根深蒂固,企业改革滞后,企业远未成为投资主体。这也部分说明了西部开发中“政府热,民间冷”的状况。因此,政府如何将主要精力从过去那种专门“跑项目”的思路中摆脱出来,重视通过加快体制改革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架桥铺路,建立企业积极投身西部开发的激励机制,才是西部开发富有成效的关键。 体制创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江总书记在西北地区考察时提出“三个创新”的思想,不仅对于我国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根源在于体制差距,无论是在所有制结构、市场主体的成熟程度,还是在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政府调控职能等方面,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都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体制创新在西部大开发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当前,尤其要加快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在努力培育市场主体的同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以及政府职能的创新。如果西部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能够提高到东部地区的水平,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会有很大改观。在这方面,许多西部地区的同志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不少同志指出,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哪个地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慢,哪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然落后。如果说西部开发的主体是企业的话,那么政府在西部开发中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加快体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