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定位:社区党建中的理论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尚立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探索与争鸣》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2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程中,党的建设始终伴随其中。党的建设是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其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党建经验。但是,在新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社区党建,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新时期社区党建的政治意义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从历史来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发展来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江泽民指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这一条任何时候都是绝对不能忽视、不能放松的,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并保障和推进发展战略的实现;二是有效地整合中国社会,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这两方面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就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前提来说,有效的社会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社会整合所要实现的整合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体制整合、意识形态整合、组织和结构整合等等。新中国的性质和发展目标,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党的组织体系网络为基础的社会整合体系和整合机制。党的组织体系网络实际上成为中国社会整合的轴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完全被政治所统治,社会完全被单位体制所主宰,权力的重心在党和国家,所以,党对社会的整合,主要通过党的领导组织层面来实现。但是,随着计划经济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代替,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社会结构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国家、社会与个人的权力关系的变化,社会和个人日益脱出原先的政治控制和单位约束,而成为相对自主的主体。在这样的形势下,党对社会的整合就必然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党整合社会的组织基础如何进行结构性转化,即如何从单位制的组织基础转向社区制的组织基础;二是党整合社会的体制重心如何从领导组织层面向基层组织层面转移。这两大挑战决定了党要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进一步有效地组织和整合中国社会,就必须把基层党建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使社区党建成为基层党建的重心。社区党建在实现党对社会有效整合战略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社区党建所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党自身的问题,而且是整合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其政治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就政治发展来说,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党的建设是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主题。依据党的十五大阐明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显然,在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党的建设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当然,党的建设在决定国家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受到国家政治建设目标的内在规定,即党的建设必须以实现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价值和目标的归属。就中国民主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来说,党的建设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保持和巩固强大的领导力,二是进一步扩大党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民主建设。党要保持和巩固强大的领导力,关键在于党有稳固的社会基础;而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和巩固广泛的社会基础,就不仅在组织建设上要进行战略性发展,即以单位党建为战略重点转向以社区党建为战略重点,而且在活动方式上也要进行战略性的发展,即以集中为主的活动方式转向以民主为主的活动方式,而这种活动方式转换的最基本舞台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因此,不论从党的领导力的巩固和发展来看,还是从党的自身民主建设来看,社区党建都是党在领导国家民主化政治建设中实现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新时期社区党建的政治内涵

      党的基层建设问题,是党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作为党的日常性建设问题来看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引发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党的基层建设问题和中国基层民主建设问题一起跃升为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战略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党的基层建设概念:社区党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政经合一的单位组织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织,是社会构成的主体。为了保持党的领导与核心作用,保证计划经济体制所需要的国家的整体一致性和统一性,传统的单位体制都以党的组织体系为基础确立,都是围绕着党的领导和党的权力而存在的。由于单位组织是这个社会构成的主体,所以,党在基层的基础实际上建立在单位组织之上。但是,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传统的单位组织形成了强大冲击;与此同时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单位组织的各种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在这样的社会发展态势下,中国社会的结构形式就逐渐从原先的单位制结构开始向社区制结构转化,其核心表征是社会主体不再以单位为其最终的依归,而是以社会为其最终的依归,相应地,人们不再以单位为核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是以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实现为核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样,单位对人的组织力就严重弱化,与此相应,作为人们生存和生活主要空间的社区对人的组织力大大增强。这种深刻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从单位制结构向社区制结构转化。与传统的单位体制不同,社区在本质上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单位,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轴心而形成的保障和实现特定公共利益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于以传统的单位组织为党的社会根基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就面临着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结构逐渐从单位制结构向社区制结构转化的客观趋势,以社区为单位,在已有的党在居民区的组织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全面构建党的社会根基,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党在中国社会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社区党建正是针对这种挑战而提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