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社会功能表现与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亚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建室副主任,从事执政党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浙江 杭州 310012)

原文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党的社会功能是指党这个主体在社会客体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力。本文对党的社会功能作用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党的社会功能作用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代号:D2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字号:

      长期以来,我们对党的评价往往习惯于从政治本质表现以及经济成就上进行分析,而极少或甚至忽视社会功能的考察。党的社会功能是指党这个主体在社会这个客体环境中的功效和作用力。党的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党的社会价值表现的客观结果。深刻地认识党的社会功能极具现实和历史意义。

      认识党的社会功能作用,有助于从时空跨度上把握党的作用的历史份量;有助于客观考查党执政地位的合理性;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使得党的社会功能表现更加充分;有助于发挥党的自身优势。

      一

      党的社会功能作用,关键在于正确的目标选择和社会导向作用。结构学原理告诉我们,目标引导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政党对社会的作用,关键在于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党执政初期,目标在于巩固政权,之后,经济上要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文化上“左”的思想意识占主导地位。因此,这就导致党在70年代前,其社会功能是不健全的。80年代后,党的核心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所以20年来,中国社会之所以卓有成效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从宏观上看,关键是党深刻揭示和阐发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目标及发展前途,确定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把握好了改革开放的方向、进程和力度,是党正确的目标选择和社会导向功能发挥较好。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使中国社会不仅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追求整体的社会发展,求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导向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特征之一。20年来,党之所以发挥好了正确导向作用,根本在于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把各种社会要素联系在一起,凝聚各社会系统和要素的力量,形成合力,达到和实现了既定的社会目标,此外,党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使党有了灵魂和行动纲领,并由此规范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解决了一系列思想观念上的滞后、僵化以及行动上的盲目性,有效统筹并保证社会各个系统和各个层次之间功能耦合及有机协调,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党的社会功能作用在于核心性的凝聚和包融性的表达。政治稳定首先要求建立具有较强包融力的政治结构。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型政治体系中,涵盖着多种政治主体,这些政治主体由于受到不同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在政治体系中的定位不具有固定性。50年来,党曾努力建构一个能包融各种政治主体的宏大结构,尽量使各个政治主体可以遵循统一的政治规范,以便使它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一种有序、稳定的态势。但在相当长时间里,政治结构是不规则的,其状态是畸形化的。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单一性和替代性。党的组织代替了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社会的运作方式单一化,导致社会一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意愿无法实现有效表达。80年代后,良好的政治走向已化为一种普遍认同的制度结构,进而奠定了中国保持政治稳定的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个制度保障,在政治结构上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结构的核心性、凝聚性。一个政治结构中必须蕴含向心力强的凝聚机制,这样的政治结构才不会出现离散倾向。在中国社会政治体系中形成一个“制度轴心”,代表着权力中枢,这个权力中枢就是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是由于党对政治、文化、人力、物质等资源的驾驭和支配,政治稳定的态势才得以保证。如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一项不能动摇的原则确定下来,实践结果又使这一原则形成一种普遍的政治共识。二是强调利益的代表性、统摄性。在利益群体和政治主体日趋多样情况下,客观要求必须具有统摄性的政治结构,即能为日益发达的社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又能驾驭复杂的社会变动,使整个社会保持有序、公平的发展态势。因此,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立涵盖多元政治主体的政治结构,使各种政治主体能够在统一的结构体系中沿着合法、有序的轨道发挥其功能,释放其能量。目前中国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有序的政治体系,就是较好地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种稳定有效的包融机制,多种政治主体都能在具有统摄性的政治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因此,形成上下贯通、横向互联的包融机制,给中国政治稳定奠定了强固的制度保证,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前提和重要条件。

      党的社会功能作用在于发挥社会组织力和有效动员力。现代化的过程是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诸要素共同参与、融合、释放的过程。尤其对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秩序尚不规则和缺乏规范、众多社会要素处于低层次的国家,有效的组织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运行缺乏良性机制,社会群体的散状性极为明显,区域、民族、集团、阶层等方面的内外矛盾较为普遍。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力量,来推动和促进现代化的进程。应该说建国50年来,党始终注重组织的作用发挥,但其表现有明显差异。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组织作用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相关的,自上而下的是与行政命令紧密相连的,是与单一思想状态紧密相关的。因此,这期间的组织动员力极强。历史比较看,有许多迄今需要借鉴的。其主要点:靠党组织自身模范行为的影响,靠健全有序的组织体系,靠党员个体意识的自觉行为,这些都是目前党组织需要强化的方面。80年代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这些突出变化:一是党政分开,权力分解。旧体制下党组织的一部分效力是通过行政职能体现的,而现在这种因素大大减少;二是党组织对党员的控制力削弱。过去党员生存发展的空间狭窄,主要依赖传统的隶属关系,但现在党员活动的空间和自由度极大。三是党的群体和个体素质存在某些弱化现象,影响了党组织能力的发挥。党的组织力和动员力是党的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假若没有较强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党就缺乏生存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又有由上而下、逐级向外围延伸的组织体系,加上党政关系的一致性和共同组织、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政体特征,完全可以很好发挥党的组织力和动员力。这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党的社会功能作用,在于不断创造精神财富和提供精神动力。对于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党来说,不仅在于通过制定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推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在于能否创造出凝聚、鼓舞、激励人心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条件,而精神财富则是灵魂、支柱、旗帜和动力。因此,精神财富更具有恒久性的影响力。建国后,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性质和中国社会制度的要求。但相当长时间,是僵化地搬用马列主义,而缺乏对这一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很难激活社会。80年代后,僵滞的思想禁锢局面得到改变,尤其是特别注重对社会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和认识,能够坚定地继承业已形成的思想精华,大胆地对实践证明不科学的思想、理论、观点进行扬弃,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在总结经验与教训、失败与挫折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的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现了时代精神,表达了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愿望。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中华民族的昌盛与邓小平理论有着紧密的、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个理论在当今的中国已转化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极大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