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74(2001)04-0419-07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老子讲的道,既不是“太初有道”的道,也不是纯粹语言之道,而是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自然之道。老子的道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提供了重要启示。这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中西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交汇点,而且也使我们确信中西思想在同等层次、同等深度上进行对话的可能性。更有价值的是,对话让我们在现代思想的纬度上,看到了西方思想的源头与东方思想的一个源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老子的道 道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意义是“道路”。在《尚书》、《诗经》、《易经》、《国语》、《左传》等典籍中,已出现过“道”字的含义是“路”。最初“道”与“路”是分开的,而在《国语》中,“道”与“路”作为合成词“道路”开始使用。如《周语上》中有:“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语中》里有:“道路若塞”。由“道路”这一原义又衍生出另外一些含义:其一是道理、理则、法则。如《尚书·泰誓》云:“天有显道”。《国语·楚语上》云:君子之行,欲其道也,故进退周旋,唯道是从”。《国语·鲁语上》说:“易神之斑亦不祥,不明之路亦不祥,犯鬼道二,犯人道二,能无殃呼”?其二是方法、指导。如《国语·周语中》云:“亡之道也”。《国语·周语下》云:“作又不节,害之首也”。其三是通达、打开。如《尚书·禹贡》云:“九河既道”。《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云:“不如小决使道”。《国语·晋语六》中说:“夫成子道以佐先君”。其四是言说、道出。如《诗经》中的《风·墙有茨》云:“中一之言,不可道也,听可道也,言之丑也”。《国语·晋语九》云:“道之以义,行之以顺”。 在春秋时代,孔子、孟子、墨子等已说出了道的一般通义。老子虽然承继了这一时代的道的一般通义。但是,他对道做了突破性提升,赋予了更深厚的含义,奠定了道在中国思想中核心词语的地位,使其成为最富想象力和最具活力的概念,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81章中就有37章提到道。共出现了74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由于老子对道的诗意运思大都带有暗示和隐喻,朦胧中带着神秘,使我们对道的理解充满着困惑。由于道在文本句读中的不定性和字义的丰富性,老子的道带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老子》一书仅5000言,可历代的点、校、注、解、疏者,却不计其数,形成各家各派之言。因此,对于道的诠释各有其义。事实上,老子从未对道做出明晰的界定,我们也不可能找到道“是什么”的回答,只能根据文本描述老子的道向我们显现了什么。 第一、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我们说道是自身同一,这个同一就是有与无的同一。道是有,显现为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第42章)。这里的“一”既不是一个存在者,也不是整体的集合,而是使存在者成为可能的生成,生成就是相互聚集,它使事物构成关系,从而成为统一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1](第39章)。道同时也意味着无。因为相互聚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而并不是可感觉的对象,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自身只有在自身的否定中,才能成为无本身,才能同有保持同一,同时也确立了与自身的差异。这里所说的无自身的否定性是有与无最本原的生成。总之,有与无相互聚集不可分离,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就意味着出自同一个终极原发构成境域。有与无的同一就是有与无的原发构成态势。有与无统一于道。但老子更重视的是无,更强调无在道中的本体地位。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1](第1章)。 根据朱谦之《老子校释》引证,《说文》云:“始,女子初也。”“母”则“像怀子形,一月像乳子也。”朱谦之云:“以次分别有名与无名之二境界”“盖天地未生,浑浑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纯朴天真。”根据《说文》,先看“始”与“母”,母是由女婴而来,始先于母,故无先于“有”。再看“妙”与“徼”,荀悦《申鉴》云:“理徼谓之妙也”。“常有观其徼”,“徼”后世或借用“皎”形容“月之白也”。徼可称为光明,与其“妙”相对,朱谦之称:“理显谓之徼也”。由此可见,无中有显,无中有光。无显现着道。“同出而异名”是说明“有”“无”同处出于“道”。 老子强调“道”以无为本,在一定意义上说,“道”即“无”。又如: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第40章)。“道隐无名”[1](第40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第37章)。“道常无名”[1](第32章)。在庄子那里,“道”即“无”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如: “道无终始”[2](《秋水》)。“道不私故无名”[2](《则阳》)。“道无问,问无应”[2](《知北游》)。“道昭而不道”[2](《齐物论》)。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强调道就是无。这里的无不是纯粹的无,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含有肯定与否定的原始聚集。所以,无中含着有,有是无的有。“无”就是“道”,是永恒的生生不息的创生力量,是万物的本原。它既是“无物”、“无象”、“无用”、“无形”,又是“有信”、“有精”、“有真”,从而创生出天地万物,而且又内化于天地万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