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审美生理学的必要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黎乔立(1947-),男,汉族,广州人,广州市白云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和心理学。广州市白云区教师进修学校,广东 广州 510507

原文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倡导一个新学科:审美生理学。作者认为审美心理学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更深入地探讨人类审美心理的生理基础。审美生理学将是一个有别于传统学科的现代学科。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01)06-0042-03

      1 为什么应该建立审美生理学

      熟悉美学的人都知道,美学是形而上学的传统领地,是哲学的分支,美学研究的问题是与人类精神世界最复杂多变的方面直接相关的。而生理学却是一门实证的学科。对于人类的生理,人类的所知其实仍然相当肤浅。用仍然肤浅的知识解答最复杂的课题,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审美生理学”之学科构成似乎完全缺乏根据。

      然而美学的发展却期待得到生理学的支持。

      如果说“美学是形而上学的传统领地”在20世纪前是一个历史事实的话,那么自20世纪以来,这一传统领地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精神分析派美学和格式塔美学,是传统美学的主要挑战者。这两派美学的巨大发展及其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对传统美学进行挑战的,除了这两支新兴力量外,还有结构主义美学、信息论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符号学美学等等。总之,20世纪是美学史上的大时代,传统形而上学美学已从一统天下的独尊地位跌落下来,成为众多美学流派中的普通成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精神现象。形而上学美学一般地仅把理论的基础建筑在一些未有经过实证的模糊概念上边。把模糊概念作为学科的出发点,就像把大厦建筑在沙堆上,大厦越高,越有倒塌的危险。譬如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提出的“艺术即模仿”,其中“模仿”就是模糊概念。且不谈模仿之中有内模仿与外模仿之分,即时模仿与延迟模仿之别,我们只需问:抄袭也是模仿,是否抄袭也是艺术?艺术的创造性哪里去了?这是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所不易回答的。斯宾塞主张“艺术即游戏”,但被不少人视为最高艺术的悲剧偏偏缺少游戏的韵味。黑格尔主张“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理念”却像一首朦胧诗,就是黑格尔本人,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地说,“理念”指的是“绝对精神”,是“最高的真实”,但黑格尔又把它叫作“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美是生活”,是“应该如此”的生活,但“应该如此”则很像巫师的谶语,各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20世纪的美学正是不满足于形而上学美学的笼统性而发展了它的实证精神。美学家们已不满足于前人使用的替代性术语,他们决心像佛教禅宗那样“直指本心”,把美学引向对人的心理的认识。精神分析派美学和格式塔美学都是从心理学开始进行美学探索的。信息论美学、人本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也程度不同地涉足心理学的范围。

      我国近半世纪的美学发展道路却绕了大弯子。基本上仍按传统美学的形而上学方式前进,强调美学的哲学认识论而忽视了心理学,强调了审美的社会性而忽视了审美的生理性。但近20年来,我国美学家们亦不再固守旧垒,纷纷提出美学应当同心理学结合。金开城的《文艺心理学论稿》、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高楠的《艺术心理学》、彭立勋的《美感心理研究》、滕守尧的《审美心理描述》、鲁枢元的《创作心理学》这6本心理学美学专著的问世,在中国美学史上实在是石破天惊的。重视审美心理的研究,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界最触目的新气象,而20世纪90年代这方面的专著更是层出不穷。

      新时代的新气象是令人兴奋的。但对理论家来说,兴奋之中不能不保持冷静的理智。今后的心理学美学应当向何处去?它和传统美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心理学美学的各家各说怎样才能互相沟通、彼此了解?心理学美学如何解释尤其如何引导层出不穷的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前景如何?这都是心理学美学目前难以真正解决的新课题。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以为必须有赖于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生理学的研究。心理学说到底是离不开生理学的。脱离生理学,心理学的实证仍然是有疑问的,仍然会是沙上建塔。心理学美学企图推翻传统形而上学美学,但近代和现代的形而上学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仅用心理学就无法解决。这就是:审美的“非功利性”问题。

      心理学美学其实也意识到自己的困难。倘若无法解释审美非功利性,心理学美学的实证性就很不彻底。80年代膝守尧先生推出《审美心理描述》,谦逊地把主题定位在“描述”上面,显然就是意识到这一困难的存在。这困难即是:心理学能够描述审美的心理,却难以解释产生这些心理的原因。要解释产生审美心理的原因,不能不有赖于审美生理学的出现。

      和审美非功利性问题相关的,是形而上学美学从康德的浪漫美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之间贯穿着的一条主线,这就是审美与工业文明导致的普遍异化的对立。目前的心理学美学却未有接触这一重大对立。而倘使不能解释这一对立,心理学美学就存在危机:它很可能会令审美的心理方面与审美的社会方面产生分离甚至分裂。特别由于现代派艺术是在社会异化迅速扩大的环境中出现的,如果不对异化具备深刻认识,那么甚至对现代派艺术作心理描述也是困难的。200年前德国古典美学家已发现异化危机的存在,而直到今天,人类依旧仅能对异化作笼统的而不是周密的解释。这与人们对异化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有关。思辨美学家们指出异化是人造环境对人类天性的背离,但是这个“人类天性”指的是哪些天性?核心在哪里?诠解不应是随意的。它仍然要有生理学的依据。而时至今日我们还未看到这个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