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出来的美学思想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价值的再认识

作 者:
卢政 

作者简介:
卢政(1972-),男,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美学、西方文论。曲阜师范大学 中文系,山东 曲阜 273165

原文出处:
《哈尔滨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正确认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价值,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及其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评价《手稿》应根据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语境,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学术界对《手稿》的美学价值做了不恰当的评价,其美学思想是不断阐释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是由美学研究者与马克思共同建构起来的。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56(2001)02-0045-04

      20世纪30年代,随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公开发表,众多学者对这一著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广泛地研究探讨,近年来已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涉及哲学、经济、历史、政治、美学、心理学等广泛领域,其广度和规模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罕见的。尤其是美学界,对《手稿》予以高度重视,认为《手稿》“有关美和美感的言论则是比较重要,值得认真研究的”[1](P75),“有许多极其丰富的、重要的、宝贵的思想……包括美学——术理论……”[2](P456),“科学地说明了文艺创作客体审美价值构成的基本原理”[3],“研究《手稿》具有重要意义;……指导社会主义审美文化建设,引导走向人的艺术化生存”[4],并以《手稿》为依据和起点,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对《手稿》美学思想进行分析探讨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浩瀚如海。今天,21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在这一片热烈的景观中,静下心来重新研读一下《手稿》,作一番冷静的思考,我们不禁会问:《手稿》真有这么高的美学价值吗?

      在新的世纪里,正确评价《手稿》的美学价值,对于在分析、比较和撞击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科学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及其美学思想,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崇拜化的理解和硬性附加的错误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21世纪的中国美学新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从原文出发,充分尊重作者的本意,这无疑是研究者在任何时候都应遵循的原则”[5],我们不同意那种离开马克思的原文,随意或无限扩大概念外延,强作解会的做法。对《手稿》美学价值的评价只能根据当时的具体语境,从原文出发,只有这样才可望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下面就让我们以《手稿》原文为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美学价值加以重新认识和分析:

      从全文的结构框架看。《手稿》除了序言外,共由三个手稿组成:

      [第一手稿]

      工资

      资本的利润

      地租

      异化劳动

      [第二手稿]

      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

      私有财产和劳动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

      可以看出,《手稿》遵循了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首先是关于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批判;接下来是关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论述;最后是关于黑格尔的批判。其结构框架是马克思为曾经打算撰写的《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而设计的,作者从经济学角度审视哲学,行文完全是依照建构经济学——哲学话语体系的需要,全文弥漫着一种理论逻辑推论和价值悬设的伦理话语气氛,与美学思想的论述并无多大关系。

      从内容上看。在《手稿》中,马克思试图以人道主义观点和共产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分析批判,对自己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了初步的阐述。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该书还只是一部尚未成熟的关于经济学、哲学的探索性的文稿。全文11万字中,仅有几处涉及到美学问题,偶尔迸发出一两颗美学的火花:“异化劳动”这一节里面的“劳动创造了美”[6](P46),“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6](P51);“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中的“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6](P79),“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6](P79)(重点号为笔者所加),“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6](P80)(重点号为笔者所加)。除此之外,我们无法从中找到其它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可见《手稿》并非马克思专门的美学著作。

      从几个“命题”看。学术界高度评价《手稿》的美学价值主要依据了几个“命题”:一是“人化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两个尺度”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三是“劳动创造了美”;四是“音乐的耳朵”——美感问题。但是,“人化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纯哲学问题而美学问题——虽然我们并不否认美学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枝,但美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哲学——“人化自然”观,在黑格尔那里也早有论述。况且,马克思在文中使用这一理论命题的主旨,是为了从实践的角度恢复人的真正地位,指出人类的感性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最为重要的事实,但他从未将这一事实唯一化,更没将这一事实美学化。“人化自然”并非是美学意义上的自然,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并非美学意义上的对象化;《手稿》中有关“两个尺度”的论述并不是专门讨论美学问题的,原文也并没有“尺度”概念的解释,对它的任何阐发(尤其是将其看作是美学命题的观点)都不可能不带有主观随意性,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个人的意见,而非马克思的原意;对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一问题,《手稿》中并没作具体论述。至于什么是“美的规律”,我们从原文中也找不到答案,也很难看出这是一个美学命题,更看不出有何美学价值。而且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那里,异化的人本主义逻辑已转变为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异化劳动”概念马克思也基本不再使用,《手稿》中的“美的规律”也愈发显得抽象空洞;“劳动创造了美”仅是马克思论述异化劳动时的一个语句,从文本本身看,完全是为了行文需要,作者也未在文中加以具体论述;关于美感问题,前人已有大量论述,马克思在此论述的是人的感觉问题,而非美感问题,且也仅是重复以前的观点而已,并无创新。即使后人一再称道的实践原则,马克思在此论述人的感觉时体现得也并不明显,所以也相应无新的美学价值可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