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美学的学理探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欧阳友权(1954-),男,湖北十堰市人,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南大学 中文系,湖南 长沙 410083

原文出处: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世界的美学大势是走向人学。其学理依据在于:其一,西方美学起于哲学,展于艺术美学和审美心理学,最终归于人学,人学成为西方美学发展的脉理依归和各派美学的价值取向;其二,中国古代以儒道为源头的楚骚美学、经学美学、玄学美学、佛教禅宗美学、宋明理学美学,以及明代心学美学等,无不以人文精神和人学理念为其筋骨,20世纪的中国美学更是以时代精神汇入人文传统而呈人学大势;其三,新世纪的美学需要关注人的生存世界、洞悉人的意义世界、瞩目人的情感世界,更应该从学理上丰富美学的人学底蕴。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1)02-0020-04

      世界美学大势正走向人学。人学美学拟关涉这样三层含义:一是美学研究者的理论坐标不断向人学挪移,其思维的触角一步步向人的美学和哲学延伸,并在思维成果中体现出人文精神底蕴;二是美学研究内容愈来愈贴近人本体,更多地从人的心理与生理、人的存在与本质、人的构成与价值等方面来构建美学理论体系;三是美学研究方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方法,从而形成以美感为中心的研究视角。由于中外美学之于人学的殊途同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我们必将迎来人类美学多元归宗的时代。这种归宗的基本价值取向便是归于人,归于人学,或曰归于人学美学。

      本文作出这样的理性判断是基于中外美学发展的理论大势,也基于社会发展对美学理论走向的现实规范。

      一、西方美学的人学大势

      西方美学之走向人学之势,是有迹可辨的。

      就世界美学史看,美学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经历了“哲学美学—艺术美学—审美心理学”这样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我曾把这个过程描述为“一石惊双鸟,双鸟归一枝”,即美学起于哲学,展于艺术美学和审美心理学,最终归于人学。[1]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逻辑上说,早期的美学基本都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美学也成为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中一些最重要的理论观点和体系大多是由一些哲学思想为支撑的,因而西方古代的诸多美学著作同时也是经典哲学著作,那些星光夺目的美学家往往是博学深思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等,他们都自觉把美学这样那样地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从理论逻辑上说,正是美的哲学所提出和研究的问题,奠定了美学的理论基础,界定了美学的基本范式,描绘了美学的整体图景,明晰了美学的发展方向。

      哲学的缜密与厚重为美学铺设了理论的根基,却未能给美学提供最终归宿,也未能满足美学对感性、活力与生命的热望。所以,当一个个体大思精的哲学体系纷纷举起美学“橄榄枝”的时候,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本体胚胎也便在哲学的萧墙之内举起了自立门户的义旗,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用拉丁文出版了其第一本专著"Aesthetica"(即《美学》)第1卷,从此宣告了美学作为哲学附庸地位的终结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诞生。此后,美学在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同时,也走上了艺术美学和审美心理学双峰并峙、齐头奋进之路。

      艺术美学是由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率先构建起完整的逻辑体系的。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叫“美的艺术”,美学应当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地说是“美的艺术哲学”。

      当美学借助“美与艺术”的结盟独步美坛时,审美心理学则凭借“美与人”之本体优势横空出世,称雄于西方现代美学。首先从美学方法论上奠定审美心理学基础的是德国的康德。康德在1790年撰写的三大“批判”的最后一部《判断力批判》中,试图“使判断力在理解力与理性之中起桥梁作用,审美活动在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之间起桥梁作用”[1],从而让美学成为沟通认识与伦理学的桥梁。正是在这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必然迈进自由。此后,对审美经验、审美感觉、审美态度、审美心境、审美意识的研究,便一直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精神分析心理学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柏格森的生命美学、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美学,乃至胡塞尔、英伽登、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等,都是审美心理学美学的不同发展。在现代西方,美学作为美的哲学已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已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已让位于从实践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

      从早期的哲学美学发展到后来的艺术美学和审美心理学,其走势的必然性依据是什么呢?窃以为,走向人学,这便是西方美学发展历程的必然依据,是它的内在精神指向,也是西方各派美学理论的价值依归。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创立美学学科的目的,便是出于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完整理解: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及其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的有伦理学,唯有研究“情”的尚属学科空白,所以他要建立"Aesthetica"来专门研究人的“感性”和“感觉”。可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自它诞生之日起便已蕴含了人学的内核。18世纪以降的美学衍化为艺术美学和审美心理学这两大主潮,更是使美学获得了渡向人学的理论舟筏。譬如:

      艺术与美学联姻不仅因为艺术是美的经典载体和高级形态,还因为艺术是所有意识形态中与人的感性生存和理性状态关系最密切的一种形态,是人类超越有限生存而达到精神自由、赢得生命永恒的最真切的演练。艺术,而且只有艺术,才能沟通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生动地展示人类的生存图景、人性的多姿多彩、人生的悲欢离合、人本的瑰丽神奇。正是在这一点上,美学与艺术找到了契合点——原来美学与艺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那个大写的“人”字,而艺术圣殿上那通体透明的人学灵光正好烛照出美学通向人学峰峦的崎岖幽径。所以当美学脱离哲学的襁褓而蹒跚前行时,首先选择艺术作为自己的“诺亚方舟”亦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