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1)05-0021-04 1960年以后,东西方美学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从人文科学的宏观角度来理解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西方文化思想自身的演变,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变化;二是全球文化思想的演变,在西方文化与全球各文化的互动中,西方文化朝向一种与全球各文化更接近的形态。而这两个方面(西方的后现代转向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本身就有一种内在关联,它们共同代表了美学向新的存在方式的迈进。 一、美学存在方式与西方美学转型 1960年以来,西方美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美学体系性著作的实质性消失。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对美学的专论,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巴尔塔萨的《荣耀:神学美学》是其中三本重要的美学著作。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专讲美学。就这一部分而言,可以说是一本美学专著。但作为整体的组成来说,它已经变成通向解释学真理的过渡前段。而解释学真理,是对柏拉图以来直到结构主义的真理观的一种解构,而《真理与方法》中的美学体系,也象征着对以前美学体系的一种解构。阿多诺从1961年始直到其逝世,一直在写作和修改他的巨著《美学理论》。这部名著最后以一零散化的形式出现,好像正是投合作者反体系的主旨。从1961到1969年,神学家巴尔塔萨陆续出版了美学巨著《荣耀:神学美学》,就其内容来说,该书一方面应合着西方美学的解构大潮,另一方面同调于以后日益彰显的全球化流潮,在不少观念上都与东方美学相暗合。这三本重要著作看上去是一种体系著作,其实不是体系性著作,这与50年代美学体系性著作的连连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个年代,有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1953),有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1953),有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的《走向科学的美学》(1956),有格式塔美学家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1954)……。一旦这样的著作走向消失,西方美学就给人以零落之景象。但是,如果从美学一词的使用率看,西方美学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充满勃勃生机。在1960年以来的西方人文科学文献中,无论你读那一方面的著作,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美术、建筑、生活,无论是这一学派的,还是那一学派的……随时都有“美学”一词蹦将出来。如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杰姆逊说,他要建立一种关于第三世界文学的认知性美学;后殖民理论代表赛义德在其著作中,一再将“美学”与政治、军事、经济等概念并列,并时常说,他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的。 因此,1960年以来,零落的只是美学的体系性著作的出现率,而不是美学一词的出现率,如果从本文开始提出的两个因素考虑问题,即从西方美学的后现代转向和全球文化互动来看,那么,196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的变化,并非美学的零落,实乃美学的转型,即西方美学产生了做学方式和存在形态的根本性变化。 二、美学存在方式与后现代的关联 在西方文化史上,1960年是从现代向后现代的决定性转折,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1960)代表了现象学的后现代转向,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1966)象征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转向,拉康在1966年主持讲习所所作的一系列讲演及德勒兹和卡塔里合著的《反俄狄甫斯情结》显示了精神分析的后现代转向,德里达1967年发表的《语言文字学》、《写作与差异》、《声音与现象》标志了结构主义的后现代转向。这四大西方思潮的转向具有了时代强音的标志性。 从宏观上考察后现代与美学的关联,可以发现,西方思想从近代、现代、到后现代的演进,也是三种思维模式的演进。以牛顿、黑格尔、达尔文、基督教上帝为代表的近代思维,讲一种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通过把握本质来理解各种现象,以及理解现象的历史发展。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可以代表一种近代思维。在以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思维里,本质仍然存在,就是存在主义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无意识,结构主义的深层结构,已经不能清楚地显示在现象中,而与现象构成一种非常曲折复杂的隐喻、象征关系。现代思维的代表性形式就是存在主义的存在与存在者,精神分析的无意识与意识,结构主义的表层(言语)与深层(语言)。本质(存在、无意识、语言)是存在的,但又正如现代神学的上帝,是隐匿起来的,很难认识又必须去认识。以德里达、后期维特根斯坦、阿多诺、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后现代思维,否认存在者上面有一个存在,拒绝意识下面有一个无意识,反对表层现象后面有一个深层结构。事物之所被认定某种性质,完全在于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事物此时客观上处于某一关系中,或主观上将事物置于某一关系中,事物呈出一种性质,变换一种关系,事物又呈现另一种性质。因此,认识事物,并不是找出它固定的本质,而是认清它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看出它在这种关系中呈现什么性质,认识它还可能在一定历史现实中被组合进其它哪些关系之中,还会表现为哪些性质。因此,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看西方,后现代思潮否认本质存在。同时,出现了像阿多诺《美学理论》这样的美学著作,你找不到一个美的本质定义,不知道整个著作的体系在逻辑的严整性上是怎么结构起来的,看到的只是美学的碎片一片片的呈现。正因为在《美学理论》里,看到的是一块块的碎片,当你看到“美学”一词像一块块的碎片一样散现在人文学科的各种著述中,并把这两种现象联系起来,就能够从这两种现象的互通中,体会到时代的思维方式对1960年以来西方美学的存在方式的影响和美学的这种存在方式对后现代时代精神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