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33(2001)01—0004—06 一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就是:从学术史层面来看,作为现代中国美学的自觉的理论先驱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一批学者所开启的,乃是美学研究作为一种“纯理论”活动在20世纪中国学术语境中的特定路向与旨趣。而在这一特定路向上,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生、发展,明显具有一种知识融合与变异冲突的内在迹象——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最大学术功绩,就是能够在20世纪中国美学进程之初,便非常自觉地探索着一种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理想情趣、思考对象与西方文化的知识性成果、思想形式进行相互协调的新的学术可能性。如果我们能够承认,这种存在于20世纪中国美学现代学术道路上的现象事实上已经大大地改变了美学在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中的原有形象;或者说,由于在美学研究的知识背景上所存在的融合与变异过程导致中国美学在理论的现代建构方面的特定价值特性,那么,我们就必须看到,从知识背景的具体构成及其历史演变方面来考察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构造和知识增长规律,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从学术史方面对20世纪中国美学进行认真的价值反省的重要对象。 这里,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一点,即:任何一种理论学科的学术史研究,所探讨的正是特定学科知识在自身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具体增长与变异,以及这一知识演变过程所呈现的学术价值构造和特性问题。由于具体理论的发生、发展总是存在一定规律性的历史过程,而知识层面的历史增长与变异则是其内在的支持,因而,探讨一种学科的历史演进,其知识背景所具有的问题必定会以一定方式凸现出来。 很显然,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进行学术史考察,其目的就是要从具体历史过程中发现美学在20世纪中国的知识性增长与变异特性。而一定时代美学思想的发生与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知识的演化、增值过程——它是一种具体的美学活动和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历史体系中“如此”和“必定如此”的内在支持。这样,在探讨美学的历史架构时,其知识背景便显得十分重要——作为隐藏在理论或思想内部的制约机制,它充分规定了美学的学术形态及其价值呈现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探讨,若要彻底探究美学理论活动的历史存在及其可能性价值构造,无疑就需要将美学内部的知识增长与变异问题,引入到具体把握范围之中,以便我们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的价值性判断能够确立在一个有效的依据之上。 二 从总的方面来看,在整个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具有知识生成意义的“两脉整合”过程——其一是中国本土固有知识的传承系统,其二是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包括美学理论)的引进与认知系统;“整合”则是指中西方两种知识系统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融合性转换,以及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克服与交汇。毫无疑问,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活动的知识性存在背景,这一过程的出现与演变,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第一,中西方两种知识系统在整合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矛盾与冲突;第二,这一整合过程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价值构造所具有的影响;第三,这种影响的发生本身有着什么样的具体特性和意义,以及这种影响的存在为中国美学学术形态的确立提供了什么样的规范。 具体而言,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发生、发展的知识性背景,“两脉整合”现象明显存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前提——对于中西方美学的知识性传承和认同,与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和把握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断试图走向现代理论建构形态的中国美学来说,无论是对于中国美学既有思想体系的传承,还是具体认识和借用西方美学知识成果,这一切都直接维系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具体文化实践及其价值意图之上,也直接联系了中国文化在自身现代转换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意识形态方面的表现因素。质言之,这种联系性的最主要表现,是对于学术追求与文化建构理性之间关系的不同要求和理解——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由于美学活动本身所处的具体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美学家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有着对立的或分歧性的要求,进而导致在美学理论思维、美学观念、美学方法等方面,也同样出现了某种源于传承过程或接受、认同方面的特定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乃至它们之间的相互冲突,往往带来20世纪中国美学在自身现代建构过程中对于知识背景原有情状的某种变异(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再加以讨论)。因此,一方面,我们说20世纪中国美学因其知识背景上的存在特性,它的学术转换过程明显具有一种深刻的意识形态特性;另一方面,也由于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追求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建构意识,它对于自身知识背景也就存在某种变异的内在动机和价值企图。所有这一切,当然都归因于美学活动与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关系的变动。 这里,我们从美学活动与20世纪中国文化进程的关系这个方面来概略分析。可以认为,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知识背景发生过这样几个方面的重大的性质及功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