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95(2000)04—0030—(04)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规律的学科。人的审美活动的产生源于人类行为方式的分化。回顾人类形成和发展历史,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便是要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因此,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它是具有明确功利目标的活动。但是,人类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它还要对世界获得认知和情感认同,由此而在社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认识和审美这样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作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科学与审美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前者诉诸于人的概念和理性功能以追求真理价值,后者诉诸于感觉经验、意象和情感等感性功能,追求审美价值。审美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方式,成为发展人的感性生活的重要工具,成为人对自身力量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享受的重要方式。 科学态度和审美态度作为不同的行为趋向,它们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生理—心理学根源。这种精神活动的两极化趋向反映在人的大脑功能特化和定位上,形成了左右脑的不同分工。左脑具有言语功能的优势,右脑具有非言语功能的优势。前者可以称为逻辑半球,它的功能主要在于语言、计算和逻辑推论,其思维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后者可以称为情感半球,它的功能主要在视空间知觉、形象记忆、模式识别、身体感受和情绪反应,作为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不连续性、弥散性和空间依赖性的特点。大脑功能的特化与人的精神活动方式的分化具有直接的关系。[1] 审美作为人的一种价值取向精神需要,也具有渗透性,它会融入人的全部实践活动过程之中,由此,使人类审美活动表现出多样的形态。艺术是以审美为中心的活动,在想当长的时期里,艺术探索曾经占据了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以致美学被称为艺术哲学。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领域却远大于艺术范围,对科学美和技术美的关注几乎与美学思想的发展相始终。可以说对科学美和技术美的探索也是渊远流长的,它构成了整个美学思想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翻开西方美学史,早在古希腊时代,对审美现象的考察,便与科学和技术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活跃在公元前6 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由一批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等所组成。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和比例”的观点,对于整个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正如鲍桑葵所说:“因此,审美批判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几何科学和初级数学、声学的进步所开辟的前景,一旦人们想到可以证明音乐效果或对称图形的魅力得自数的比例,这种想法本身大概就具有进一步的意义。”[2]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圆形是体现和谐与比例关系的最美的图形,并且揭示了音阶构成中数的比例关系。 就此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海森堡(1901 ~1976)指出:“这种数值比作为和谐源泉的数学结构,在人类历史上无疑是最重大的发现之一。”[2]由此, 数学结构的形式特性成为沟通科学与审美的重要中介。 在物质生产和技术领域,对于功能美的发现也早于艺术美的探索。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最早提出了“美善”说,他认为“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因为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和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3] 如果说这种美善说观点反映了人类早期对于功利与审美关系的认识还处于混淆状态,那么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对于审美价值的认识则已经达到了质的纯净化。 美与功利目的的区分,通过康德(1724~1804)“合目的的形式”概念的提出而实现。由此,把事物符合功能目的的性质作为审美形式的内容和背景,而与形式本身区别开来,从而使美与功利成为不同性质的价值规定。黑格尔(1770~1831)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在谈到建筑时他指出:“这种建筑的美就在于这种符合目的性本身”,“尽管是应用的,它却结合成一个本身完备的整体,通过它所有的形式使它的目的显得一目了然,而在它的这些关系的和谐配合中就把单纯的符合目的性提高到美”。[4]这已经是涉及技术领域的功能美的一种初步表述, 尽管这一认识尚未就技术要素而充分展开。 近现代以来,许多重大科学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认识和审美这样两种行为动机的推动。1543年哥白尼(1473~1543)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成为近代天文学的开端。“在他和他的直接后继者的身上可以看到现代科学由之产生的互相斗争而最终相互结合的两大因素:对于一种从逻辑上看和从艺术上看都是完美无缺的自然秩序——由此可以演绎出自然法则的秩序—的信念和要对每一理论都进行那种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做出决断的实验检验的决心。”[5] 哥白尼的学说正是按照他所信奉的科学美学原则——简单、合理、和谐而提出的。开普勒(1571~1630)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所以相信哥白尼体系,不仅基于他所积累的大量行星观测资料,也在于他相信哥白尼体系具有更大的数学简单性与和谐。他说:“我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于相信的欢乐心情去欣赏它的美。”[6] 伽利略(1564~1642)创立了严密的科学实验方法,同时又以简单的数学定律表现出物理运动的规律,由此成为近代精密科学的奠基人。在现代科学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同样是以数学作为它的逻辑结构和表达形式。这就是说,数学语言为科学理论取得了直观和形式特性。对此海森堡指出:“对于现象的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的理解,就出现于在其中认出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统一的形式原则。据此,在可理解的东西和美的东西之间也就建立起一种密切的联系。”[7] 这种数学语言的形式原则为审美的直观提供了具有可感知的形象性,这种形式特性为科学理性内容的表达形式取得了走向感性直接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