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存在与感性动力

——高尔泰的美学思想

作 者:
邹华 

作者简介:
邹华(1952—),男,辽宁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从事美学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高尔泰美学和李泽厚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对峙互补的两大主干。在主体存在和主体实践、感性动力和理性结构之间,高尔泰更偏重前者。强调美与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视美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关注美和艺术现代形态的生成等,是高尔泰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美是自由的象征,美感点燃了美,美必然是负熵的等命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激励了一代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必然在新的世纪得到更深远的回应。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B 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1)01—0062—06

      以王国维美学为起点,中国现代美学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认知再现论和意欲表现论两大美学体系对峙互动的格局。高尔泰的美学思想属于后一个理论系统。在高尔泰之前,意欲表现论对中国现代审美意识主观倾向以及现代艺术浪漫思潮的概括,总的来说仍然是初步的、甚至是苍白无力的。高尔泰继他的先行者而起,在人的哲学的高度上对美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行了更为深刻的论证,把审美是一种解放的思想推向了中国现代美学从未达到过的高峰。那种对人和生命力的热情洋溢的赞美,那种对自由的热切的渴望,那种对内在心灵的深入的体验,那种对大自然的倾心爱恋以及饱含诗意的理论思辨,非常明显地表现着他思想理论的基本倾向和个性特征,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也可称为美学上的浪漫主义。

      美是自由的象征

      高尔泰的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美感论,但是与朱光潜局限于美感经验的心理学研究不同,高尔泰在美感论上为自己提出的中心课题,是论证美感的本质。在高尔泰那里美是由美感创造的,因此对美感本质的论证亦即对美的本质的论证。高尔泰指出,西方美学自近代以来以美感研究的现象论代替了美的哲学的本体论,对美的价值规范的定性,让位于经验事实的论证和描述。美学科学化的倾向,特别是心理学派对美是一种内在价值体验的论证,使美学研究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为什么美是一种内在价值,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价值,价值的量度是什么,价值量度的根据又是什么?这些他们都没有说明。他们仅仅在描述的意义上科学地指出了事实,但是没有哲学地解释它。……实用主义美学、心理分析美学、行为主义美学、语义美学、结构主义美学、逻辑实证主义美学等等,基本上都放弃了对美的本质问题的宏观探讨,而纷纷转入对具体现象的微观考察。……但是这条道路并没有使科学家们比哲学家们更接近于了解美是什么。”[1](P41)高尔泰认为美的现象是以价值体系为构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物,价值体系与人相关。人是一种宏观的历史现象,美是一种微观的心理现象,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缩影,没有人就没有美,而研究美学,归根结底也就是研究人,离开了以文化心理结构为中介的人与世界整体关系的哲学概括,便无法真正形成对美的认识。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思想则为解答美是什么的古老难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把人的问题和美学研究那样直接、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那样自觉而紧迫地要求从哲学的宏观上把握美的本质,这在中国现代意欲表现论美学的发展中还是未曾有过的。宗白华对个体生活流和生命情调的强调,朱光潜对情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强调,都涉及到美与人的关系,但是与认知再现论相比,他们都没有达到李泽厚那样的深度。高尔泰向美的本体的沉潜和在使命感的催动下对人的问题所作的艰苦的探寻,则把意欲表现论提升到了可以与认知再现论同步对峙的地位。高尔泰1957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把美与人的关系突出到了美学研究的首位。二十多年后,他以《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现象近观》、《异化及其历史考察》、《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美是自由的象征》、《现代美学与自然科学》等论文,展示了长期思考美和人的问题的成果。

      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强调人作为价值尺度的意义,这是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他对生命和精神现象的哲学思考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高尔泰在美学研究中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他广泛地涉及了非平衡态热力学、分子生物学、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耗散结构理论、测不准原理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等,这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首创的意义,显示了美学开拓发展的新动向。高尔泰对生命问题的哲学思考,首先表现为将包括生命和精神现象的万物,还原为自然本身。他认为,人的生命和精神能力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现代自然科学正在把物质实体的概念,同人类精神、生命的意义这样一些同样基本和实在的概念纳入一个统一的解释中。从最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生命并不是与自然对立的力量,他的活动不过是拥有人类的自然自身的活动;人对自然的改造,不过是自然通过人而进行的自我改造;人的自我意识和人对自然的认识,也是自然通过人而对自己的意识。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世界,包括历史、社会及其变化规律,也都是相对于其他生物界来说不同级水平上的自然自身的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把人的生命以及社会历史现象还原为自然本身,这并不是高尔泰的理论目的,他所要达到的是对人的创造活动的能动性和多样性的论证。熵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引起他高度的重视。他认为,可以把宇宙万物还原为“一”的自然本身具有产生变化、差异和多样性的无限可能,生命现象是自然物质无限众多组合形式中的一种特殊的组合形式,它向着有序化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秩序向高级秩序的方向发展。热力学第二定律则表明了物质演化向无序或熵增加即瓦解秩序方向发展的趋势,熵最大是无序的平衡态。生命为了保存自己的有序结构和存在,必须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以抗拒熵流的瓦解和侵蚀。生命系统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它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就是它的运动过程。通过论述有序和无序、熵流和耗散结构两对范畴的矛盾对立关系,高尔泰表明,人作为高级的生命现象,他对变化、差异和多样性的追求有着不可阻止的必然性。“一个物种生存的方式愈是多样和能动,就愈是能适应变化中的严酷环境,就愈是能对抗熵流的侵蚀。所以追求变化、差异和多样性,就成为进化的方向”[2](P54)。人类的自由正是高度的变化、差异和多样性的表现。当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发展到主体能够反过来认识和驾驭必然性,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世界的时候,也就出现了人类的自由[2](P41)。因此所谓人类的自由或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统一,不过是生命力按照自己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对于自然的无限多样的可能性的更为自觉、更为有效的利用而已[2](P2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