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醒尘,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美学史研究,出版过《西方美学简史》、《西方美学史教程》等专著。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原文出处: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阐释与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独特本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尽管具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它对艺术在社会、历史、人生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的肯定是启人深思的。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33(2000)04-0001-05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1927)、《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真理的本质》(1943)、《荷尔德林诗的解释》(1944)、《论人道主义》(1947)、《林中路》(1950)、《形而上学导论》(1953)等。其中《林中路》所收入的一篇论文《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被公认为他的美学代表作,集中表达了他的美学思想。目前,国内外研究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著述甚夥,某些方面已有较深入的开掘,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德文原版海德格尔有关著述的解读,对其美学思想的基本点略作梳理,顺便谈谈笔者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一点理解,希望能对国内学界持续不衰的海德格尔热有所裨益。

      一、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及其对美学的认识

      海德格尔常被称为“诗人哲学家”,但他的书读起来并不像诗那么令人愉快。他独创了一整套哲学术语,喜欢作字源学的考证,文字晦涩难懂。然而从精神气质和思想精髓来看,海德格尔又确有诗人的情怀。三十年代中期以后,他对美学问题越来越重视。他十分喜爱和重视荷尔德林的诗,这些诗不断地启动了他对艺术的美学沉思。然而他主要还是一位哲学家,美学只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他的哲学观点的延伸和论证。他无意创造完整的美学体系,更不想解决具体的美学和艺术问题。有人认为他没有“美学”,没有提供艺术哲学,其实他提供的是一种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美学。

      海德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上的。在哲学上,他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者。他把现象学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孤独的个体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现象即意识,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即存在,但它不是在主客二分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不分主客意义上的所谓“此在”(Dasein),即“我的存在”或“人的存在”。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此在即本体,所以他的哲学是存在哲学,又称此在存在的本体论或基本本体论。其突出特色,就在于竭力回避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把以往的哲学都称作形而上学加以反对。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混淆了存在者(Das Seinde)和存在(Sein),它们只追问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是“无根的本体论”。他认为,形而上学思维的特色,就在于以表象的思维方式把握存在者的“存在”,这在近代形成了主体原则,即把思维的主体当作存在者的根据。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即为其开端。这种主体性原则的确立,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以及人与世界的疏离。形而上学在黑格尔那里得以完成,而最后的完成则是尼采的“意志”。这种“意志”的主体性原则,在现代就成为技术统治世界的依据。在现代的技术统治中,人和一切存在者都被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成为“在市场上可以算计出来的市场价值”。(注:海德格尔《论人道主义》,《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4页。)由于主体性原则把一切事物都当作对象把握和占有,最终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性丧失的境况。海德格尔的哲学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就是要反对主体性原则,其重大的社会主题,就是要反对技术对人的统治,拯救现代世界,恢复真实的人性。他认为,艺术在这一伟大斗争中负有重大的责任,这也正是他的美学的社会主题。

      二、反对传统美学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所研究的问题是“艺术之谜”,用我们的话说即艺术的本质问题。他认为,传统美学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说:“几乎从对艺术和艺术家做专门考察时起,人们便把这种考察称为审美的。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并且是asthesis的对象,即广义的感性把握的对象。今天我们称这种把握为体验。人们体验艺术的方式应当启示艺术的本质。体验不仅对艺术享受,而且对艺术创造都是标准的来源。一切皆体验。然而体验或许就是艺术在其中终结的那个因素。这终结发生得如此缓慢,以致它需要经过数个世纪。”(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65页。)这段话集中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传统美学的认识与批判。在他看来,传统美学有以下错误:首先,它把艺术作品看成一个对象,这样就把艺术作品和主体(欣赏者)置于主客体二分对立的关系之中,于是美学就成了一门认识论。第二,它把艺术品只看成是感性的,主体只能从作品得到感性认识或体验,这样就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起来,艺术作品也就成了与真理无关只提供享乐的东西。第三,它只从感性体验寻找艺术的本质,把感性体验作为艺术创造的标准。第四,由于它把艺术只归结为感性体验,这势必导致艺术的缓慢终结。十分清楚,海德格尔是坚决反对传统美学的,他把迄今为止的一切美学都归结为感性体验的美学,他反对的实质上仍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二分对立的哲学。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艺术之谜呢?他在《艺术作品的本源》正文的开头,进一步批判了传统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他说,一般人认为,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又靠的是作品,没有作品就谈不上是艺术家。所以“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二者都不能缺少另一方”。(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1页。)其实,“艺术家和作品,不论就其自身还是就其相互关系来说,都依赖于一个先于它们的第三者,这第三者即艺术,艺术家和作品就是通过艺术而获得自己的名称”。(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1页。)应当注意,海德格尔讲的艺术有自己特有的涵义,它是先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它是先验的。这当然是神秘的、离奇的、唯心主义的。但这的确是海德格尔最重要的思想,是他对艺术作品的本源所做的回答。他明确说:“艺术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1950年法兰克福(德文版)第43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