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0)04-0014-06 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者应是王国维。在此以前,中国不是没有美学,应该说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且有不同于西方美学的体系,但很难说形成了一门学科,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构起真正属于美学的本体论。美学的核心范畴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作为学科的美学是不能回避的,中国古典美学并没有讨论这个问题。是王国维而不是别人首先明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做了论述。值得指出的是王国维不是从中国传统美学而是从西方美学中引进了这一问题的,但他并不完全照搬西方现成的结论。他所建构的美学本体论是典型的中西合一式。王国维治学,开始醉心于哲学,主要是康德哲学和叔本华哲学,后来感于“哲学上所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而“疲于哲学”,于是转向文学和美学。而其实他并未离开哲学。这种深厚的哲学功底对于王国维建构美学本体论无疑是大有益的。 对于王国维的美学贡献,学者多看重他的意境说,这也是对的,但是相对地比较忽视他在美学本体论上的贡献,其实正是他第一个构建了美学本体论,作为学科的美学才在中国真正建立。另外,也有不少学者对于王国维的美学本体论评价很低,认为多来自叔本华,因而不值一谈,这是没有考虑到初创之艰难的缘故。再者,王国维也不是照搬叔本华,他融会进中国传统文化,亦有新的创造。 一 王国维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基本上来自叔本华。叔本华的哲学的中心概念为“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体,它的客体化则为“表象”。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目的,没有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具有无限伟力的欲求、冲动。意志既是自然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讲,是人的本质。意志也可以说就是生命,它的目标可以分为二:个体的保存,种族的保存。意志的这种目标称之为“欲”。叔本华认为:“欲求的那种高度激烈性就已直接是痛苦的永久根源。”[1]具体来说,第一,欲求都是从缺陷亦即从痛苦中产生的,第二,欲求是没有止境的,因而只会永远痛苦。叔本华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1] 王国维发挥叔本华的这种哲学,他说:“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也。”[2]人之欲,虽概而言之,一是“图个人之生活”,二是图“种姓之生活”,但其中的内容又极为丰富,无可穷尽。且人的欲望亦是无穷的,“一欲既终,他欲随之”。这样,人就永远处在追求之中,“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满足与空乏,希望与恐怖,数者如环,无端而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人处在“此桎梏之世界中”,有没有救济的办法呢?也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科学,那么,科学可不可以救人于痛苦?王国维说不可以,不仅不可以,“科学之功效”,反“使吾人之欲增进于无穷”。“科学上之成功,虽若层楼杰观、高严巨丽,然其基址则筑乎生活之欲之上”。那么,人真的无救了吗?也不是。王国维说有,这就是美。“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若不视此物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视其物,则此物已非特别之物,而代表其物之全种,叔氏谓之‘实念’。故美之知识,实念之知识也。”[3] 综合王国维诸多论美的言论,他对美的性质的看法有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美是非关利害的,也就是说美是无功利的。这个观点似是来自康德,其实,直接援自叔本华。叔本华将审美看做是完全摆脱了生命意志束缚的理念直观。他说,在审美中“我们恰恰不是从事物与我们个人的目的或者说我们意志的联系中获得愉悦和快感,而是从美本身获得它们”。[6]审美无功利按叔本华的观点可以说是“无欲”,王国维也说“无欲”,他说:“无欲,故无空乏,无希望,无恐怖。其视外物也,不以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视为纯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观美时有之。”[4] 第二,美只关系形式。在上引文字中,王国维已提到了这一点。另外,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这里,“形式”之谓,实际上是无功利。这个观点也可溯源于康德,康德说的纯粹美就是形式美,那种无利害关系的美实指形式美。 第三,美是直观的对象。这种观点援自叔本华。叔本华说的“直观”是“直接的了知”,“作为直接了知就是一刹那间的工作,是一个appercu,是突然的领悟”[1]叔本华认为,直观是知识的根源,更重要的是,人要摆脱痛苦,就必须否定生命意志,而要否定生命意志,必须借助直观。正因为如此,直观就成了引导人们摆脱“桎梏之世界”之津梁,成了审美的方式。 第四,王国维认为美是“物之种类之形式”,“美之知识,实念之知识”。这个观点亦牵涉到叔本华的哲学。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作为世界的本源在客体化的过程中,经历过高低不同级别的客体化。它的直接客体化为“理念”(实念),间接的客体化则为种种个别的现象。两种客体化,前者为本质的东西,后者为非本质的东西。举例来说,浮云飘荡,那些云的形象对于云来说是非本质的,而有弹性的蒸气则是它的本质。直观的重要作用就是认识“理念”,而“生命意志就在这理念中有着最完满的客体性”[1]。基于此,美作为理念的形式就不是某个别事物的形式,而是事物种类的形式。美的知识也就是理念(实念)的知识。“比方说当我以审美,亦即是以艺术的眼光观察一棵树,那么,我并不是认识了这棵树,而是认识了这树的理念;至于所观察的是这棵树还是其千年以前枝繁叶茂的祖先,观察者是这一个还是任何另一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活着的个体,那就无足轻重了。”[1]这里,认识论的色彩是很浓的。美是一种认识,对事物理念的认识,只是这认识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直观的。王国维虽然谈到了这点,但没有多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