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及绩效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明亚 天水市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室讲师,甘肃 天水 741018

原文出处: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毛泽东邓小平对我国工业发展的思想不同,绩效也不相同。本文通过比较总结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01)01-0013-06

      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强国,是毛泽东邓小平的共同梦想和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对他们发展工业的思想、实施绩效的比较,为中国工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一初步探讨。

      一、奠定工业基础,坚持均衡布局——毛泽东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1.对新中国工业建设和发展的持续性要有充分认识

      经济的均衡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经济的均衡发展,就不可能消除贫困,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发展和建设的共识。“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上半世纪。”[1]对于6亿人口的大国,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就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就要走工业化道路。由于旧中国落后的经济基础,中国工业化道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道路,必然是漫长的。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分析我国国情后,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的科学判断。

      2.发展工业必须进行三大改造,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统一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去进行的”,“如果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即农业由使用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的经营跃进到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经营”,“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毛泽东根据苏联当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强调在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要把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决不可分裂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决不可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的大量资金,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除农业税外,就是发展生产农民所需要的大量生活资料的轻工业,生产农民需要的生活资料,为国家积累资金。工业的发展不但需要重工业的发展,也需要农业的发展,即就是大规模的农业,而在我国就是社会主义的合作化的农业。“因为只有这种农业,才能够使农民有比较现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购买力。”他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已非常清晰地分析了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部门之间互相依靠,互为条件,共同促进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从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强制要求全国各地从三种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向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过渡。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我们用八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2]并开始了从全国整体上进行了工业布局、发展重点的调整。

      3.在工业生产布局上,充分利用沿海,实行均衡布局

      毛泽东根据当时国内工业的布局状况,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其一是工业发展的重点次序和投资比例,即重工业既是优先发展的重点,又是投资的重点,但又要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其二是把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发展的关系作为我国工业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系之一提出来。对于二者关系,他认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3]很显然,这种布局既是为经济发展平衡考虑,也是为了工业发展的持续性而作出的选择。重要的是在当时经济条件下,他对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是很清楚的。“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4]因而,新的工业大部分摆在内地,就会产生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是新的工业企业设在内地,对当地生产力的提高是一个很大促进,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生产布局格局;其次是“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考虑了对国家安全的需要;再次是与资源的分布相结合。因为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是一个生产和原料、燃料相脱离,产品与市场需要相背离的格局,内地布局新的工业,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避免加重沿海的畸形分布状况。

      在建立工业基础,实现均衡布局的思想指导下,将沿海的许多重工业企业,直接实行了整体搬迁,甚至迁到了交通不便的大三线地区,又在内地建立了一批初具规模的、行业较为齐全的工业基地,实现了工业均衡布局一步到位,改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为我国工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在实现工业布局时出现了偏差,为达到地区平衡出现了新的不合理状况,但从总体上说,在全国各地均衡地打下工业发展的基础,推动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无疑是正确的。

      二、调整工业发展思路,实行非均衡布局——邓小平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1.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

      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在全党形成共识并付诸实施后,各部门的工作重点都围绕工业化建设展开。1954年邓小平当时主管全国财政工作,强调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确保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必须减少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实现毛泽东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的设想,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完成两个改造。此后,他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不同的阶段国家有不同的发展重点,部门工作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是发展工业,要依据八大提出的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奋斗。这个任务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完成,而且比搞革命更困难一些,因为我们的本领很差。因此,这一时期邓小平和毛泽东在革命完成后,在工作重心的确定上是相同的,而且根据自己对国情的判断,对经济建设,特别是当时工业建设状况中的错误提出了尖锐批评,也产生了后来他重新主持中央工作后,对我国工业布局与调整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