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1;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1)02-0029-04 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代集体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了使中国早日摆脱贫穷落后,赶上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思想。比较研究两位伟人的现代化思想,总结经验教训,获得启示,对在新世纪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从国内背景来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和动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一个多世纪的内忧外患,使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文化、教育、科技均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只有迅速实现现代化,才能尽快摆脱国家的落后和贫穷状况,早日赶上欧美发达国家,让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成就,都成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力。从国际背景来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武力威吓,特别是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后,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和主权的完整,必须加速现代化建设,这成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外部活力。毛泽东虽然当时还没有使用现代化这一术语,但已明确提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基本形成,把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由工业化转向现代化,较为完整地表述了现代化的概念。 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产生于20世纪最后20年,是在我国结束“十年浩劫”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正常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经济建设停滞不前,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经济发展也明显滞后,这种严峻的局面如果不迅速改变,就会危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说:“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6、163、186页。)此外,经历十年动乱后,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拨乱反正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因此,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6、163、186页。)邓小平正是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始描绘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现代化之梦。 8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邓小平从战略高度实事求是地改变了过去长期认为的战争迫在眉睫的片面看法,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事业成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的科学论断,因此,邓小平说:“从80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能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251、224、9、274~275、373、120、64、78、3、226页。)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两代集体领导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时代要求,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这两种现代化思想有着不同的内容、重点、步骤、模式和时代要求。 二、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构思现代化战略目标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步骤上,毛泽东主要是以几种重要的工业产品特别是钢铁的产量为标准,以英美为近期赶超对象,带有急于求成的色彩;而邓小平则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以实现小康社会为近期目标,循序渐进,分三步实现现代化,争取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建国之初,毛泽东在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步骤时还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他曾说:“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期,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39页。)1955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又说:“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庆典,面对赫鲁晓夫提出苏联15年赶超美国的挑战,提出了15年左右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上超过英国的口号,并提出了30年内赶超美国,使中国逐步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因而在构建我国现代化发展步骤时,毛泽东以英美为近期赶超对象,以钢铁等几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为标准,以15~30年为期限,这确实鼓舞人心,但忽略了中国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客观事实,违反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结果欲速则不达,引发了大跃进运动,使我国经济建设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而遭受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