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缘何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敦琴 南通医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 邮码:226001

原文出处:
《毛泽东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六十年前,毛泽东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并经过十多年的丰富发展,初步形成体系。根据这个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经过一段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等到条件成熟时,再一举进入社会主义。可是,新中国成立才三年多,便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尚未充分展开就仓促收场,是什么原因促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改变了十多年的设想,决定放弃新民主主义建设实践?目前,学术界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作如此巨大的社会变动,一定有深刻的内因外因。不过,无论什么原因,它一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本身有密切的联系。

      (一)根本原因: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本身的缺陷,尤其是在几个重大理论问题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主要由毛泽东提炼、归纳和系统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创,它开创了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然而,由于种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也存在着一些不严密不完善不周到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着模糊性、笼统性和不确定性,致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有些无所适从,这是它被放弃的关键因素。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问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开始形成时就已明确了的。但是,这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是什么,属何种体系?对于这个问题,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形成发展的十多年间一直没能很好地明确,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社会一直没能得到合理定位。毛泽东大多数时间是把它看作资本主义的,但又有所摇摆。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毛泽东认为将来建立的民主共和国的性质是既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说它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又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709页。)。这里,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民国等同起来。1944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很明确地说,现在我们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但也不是老资本主义的,是新资本主义。

      但是,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批评了新民主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说法。他说,外面有人说我们的经济是新资本主义,我看这个名词不妥当,因为它没有说明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

      纵观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认识,之所以几经反复,主要原因是时局的变化。总的来讲,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认定几经反复,某种程度上讲是策略的需要,但也反映了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其实是不确定的。如此重大问题的不确定本身就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短暂命运埋下了伏笔。

      2、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点问题

      新民主主义论开宗明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为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第二步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点在哪儿?不甚清楚。毛泽东强调两个革命阶段必须是衔接的,中间不容许横插一个资本阶级专政的阶段,这又使人易于理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就开始,否则,何以谈得上衔接?既然互相衔接,怎么又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点虽没明确,但从毛泽东的一个讲话中似又依稀可辨。他在

      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讲:“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1433页。)。其中的“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的表述是1960年9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时,毛泽东亲笔加上去的。这就是说,当初他作这个报告时实际暗含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党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为中心任务应根据主要矛盾而确定,既然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那么,中心任务就应该是解决这个矛盾。这与毛泽东等几位领导人关于进行较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表述又是矛盾的。

      (二)直接动因: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难题

      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属于预见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矛盾。不过,这里所说的“预见性的”并不是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构想过程中没有实践基础,事实上,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实践基础,也就是说,根据地、解放区可以视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形毕竟与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情形不一样。现实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遵循着人们所设想的模式运行。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越来越难以排解。我们知道,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精彩之笔是要保护民族工商业,坚持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这在农村和城市都遇到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