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激动人心的年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必然要求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邓小平深深地理解这一点,并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1]。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邓小平所说:“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2],“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3]。 按照邓小平的观点,中国过去的经济体制“是学苏联的”,它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又有致命的缺陷,即从根本上排斥市场,没有正确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他看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两者都是手段”,“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4];“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5],“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6],只有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代中国的经济改革所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相似”,但所有制基础不同,即前者以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私有制为前提。 从形式上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似乎是对立的,但从本质上看,二者却是一致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并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相反,它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当代中国的活生生的运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在总体上属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形态,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产品经济。自然经济造就的是人对人的依赖性,商品经济造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7],而与产品经济相适应的则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然个性。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是从自然经济到产品经济、从人的依赖性到人的自由个性的“必然过渡点”,具有不可逾越性。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它没有经过一个商品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极不发达,这种经济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现代化的需要,而市场经济恰恰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现代形式。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并实现国民经济市场化。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如前所述,毛泽东曾注意到发展商品生产的问题,认为中国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甚至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概念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区别”[8]这一重要问题。按照毛泽东的观点,“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9]。应该说,这是真知灼见,显示出毛泽东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但是,毛泽东同时又认为,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应有计划进行,“应纳入计划的轨道”,因为商品生产最终会产生“资本主义的鬼”,所以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依据只能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毛泽东陷入矛盾之中。尽管毛泽东力图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最终还是造就了一个和苏联模式基本相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认识论看,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毛泽东不理解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不理解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之间关系的重新反思,使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并给予初步的界定和说明。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这样,在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两个阶段的改革之后,当代中国开始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的上述见解是正确而深刻的。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有四种类型:(1)自由的市场经济。在这种形式中,经济运行完全靠市场价格来调节,国家的作用仅限于维护法律和秩序。(2)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在这种形式中,政府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干预,以维持宏观经济的平衡。(3)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在这种形式中,政府不仅控制需求以维持宏观经济的平衡,而且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和重要目标做出计划,并通过各种政策来实施这些计划。(4)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在这种形式中,政府是市场化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它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内部,并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这四种形式中,自由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最初形式或古典形式,在现实中,它已不复存在;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属于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前者的典型是英国和美国,后者的代表是日本、法国和瑞典;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则是一些“后发”国家向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过渡中实行的一种经济形式。这就是说,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计划与市场同时存在。制度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加尔布雷思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着两个经济体系,即“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就是这两种体系并存的“二元经济”,而在美国,“计划体系”的地位甚至高于“市场体系”。加尔布雷思的观点是符合事实的。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邓小平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这一观点的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