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观比较

作 者:
李理 

作者简介:
李理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党史硕士研究生,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长白学刊》

内容提要:

毛泽东、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他们对外开放的原则立场必然趋于一致。由于历史的和国际形势的局限,前者显得不太成熟,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则更加完整准确,反映了当今时代特点。正因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更加系统具体,是继承和发展的结晶,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9.164;A84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0)05-70-03

      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国20世纪的历史巨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思想和原则。特别是邓小平在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新的开拓和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各自的对外开放思想在认识基础上具有某种一致性。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他们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来源。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必然打破地域、国界等的限制,突破一国的范围而表现为一个外向化的过程,把世界结为一个统一体。特别是在现代工业时代,任何国家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都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拥有发展经济的一切资源和条件,对外开放同人类历史的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深刻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一切国家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对外开放的新思想,提出了非常有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注:《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12月第1版,第94页。)在列宁思想的正确指导下,苏联积极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外开放思想及苏联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

      其次,对国情的认识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他们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依据。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落后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自然的小农经济占绝对的优势,历来受人欺负,工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毛泽东称之为“一穷二白”,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外开放,向外国学习。邓小平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认为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迫切需要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利用外资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再次,他们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这一本质,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毛泽东把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化道路联系在一起,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亲自主持审定了150多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多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八大确定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此指导下的对外开放也是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与中国的对内改革联系在一起,把改革开放看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车的双轨。

      (二)毛泽东、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毛泽东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中华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尽管他十分重视外援,但始终把立足点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在外来的各种压力下,逐步走上了“左”的闭关自守。邓小平在中国国情的认识上与毛泽东有着显著的差异。他认为中国底子太薄,人口众多,耕地少,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突出困难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积累资金有限,消费压力大。这迫切地需要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利用外资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学习先进,才能超越先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7月第1版,第91页。)

      毛泽东的思维带有长期战争状态下形成的习惯定式,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思维模式的影响,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中存在着“左”的倾向。他提出的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学习是以“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为前提的,这必然导致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片面性,过分地强调腐朽的一面,再加上百年以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血腥侵略及对新中国所采取的敌视态度,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和资本主义国家保持距离和实行排斥。邓小平则处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年代,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了毛泽东晚年错误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的灾难,“鉴于过去的教训,我们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以生产力为标准,打破了“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的框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对外开放的尺度,只讲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不问姓“社”姓“资”。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产生于自觉地意识到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历史责任,正确地适应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他指出:“现在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79页。)在国际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闭关自守下去。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需要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打破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有利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将产生重大的作用。邓小平不仅论证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状况下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而且还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对外开放应该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还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79页。)这样,邓小平又站在世界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