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通行业审计的内容 1评审内控制度:以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关键控制点应具备的内控制度为衡量尺度,测试其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遵循性、有效性和协调性,检查其是否健全有效。 2财务收支审计:评判被审单位会计核算是否规范正确,反映是否清晰明了;各种资产的记录是否完整,计价方法是否恰当,收支及增减业务是否合法;各种负债的形成是否真实、合理,偿付是否及时合规;成本费用列支是否合理合法;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有无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所有者权益记录是否正确完整,反映是否充分恰当,增减是否合法有效。 3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其主要内容是各种专项补贴及基金的征集使用的合法性,行政管理费用事业费支出的真实性,周转金及预算外资金的来源管理使用情况,预算收入收缴以及国家专项物资备情况等。 4政策性经营情况审计:主要内容是:政策性收购、调拨、销售计划的分配及完成情况,商品价格执行情况,专项财政补贴的拨付使用和政策性财务挂账的真实性以及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使用管理等。 5管理水平审计:重点对被审单位人、财、物、购、销、调、存等管理过程与效果进行审计,分析研究,以及对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予以及时纠正和制止。 6经营决策审计:即对被审单位投资决策、市场营销决策、内部管理决策的作法及效果进行审计,分析评价,找出决策失误的主客观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7资金营运审计:即对被审单位各种经营资金营运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揭示被审单位在融资、投资、联营、上下级往来中的债权与债务,促进被审单位管好用活资金,发挥资金的真正效力。 8下属公司审计:即对被审单位下属公司的管理状况进行审计评价,检查管理方式、制度约束是否规范科学,有无转移资财、收入及损害国家利益、化全民为集体、化公为私等行为,有无上下串通共同违纪等问题。 9不合理负担审计:即分析商品流通行业不合理负担形成的历史原因、现实影响,新增负担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遏制不合理负担的恶性循环,促进改善流通行业生存发展环境,为流通行业进一步发展大力呼与鼓。 10亏损原因审计:即针对当前商品流通行业普遍亏损的实际情况,从主客观方面剖析企业亏损的历史及现实成因,分清责任,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及被审单位寻找遏制亏损、走出困境的办法,促进流通行业的发展。 二、流通行业审计的重点 1重点企业。抓住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国有资产数额巨大或接受国家财政补贴较多的盈利大户和亏损大户等重点企业,依法进行定期审计。 2重点内容。重点内容主要是:各种资产的形成、取得是否真实合法;各种负责的形成是否合规合理;成本费用的列支是否合规合法;收入的取得、利润的形成是否完整真实;投资决策是否正确;所有者权益反映是否充分恰当等。 3重点项目。主要是流动资产中的现金、银行存款、库存商品、应收款项及短期投资;流动负债中的应付款项、应利利润、预提费用;损益中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管理费有等项目。 4重点部位。重点检查的部位有:资产是否真实,认价是否合规,增减变动是否合法,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及回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合法性,流动负债的真实性,各项收入是否按规定严格入账,成本费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利润核算的真实合规性。 5重点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反映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6重点环节。即将流通行业被审单位经营核算的关键环节作为审计重点,集中人力和时间进行查证。 三、流通行业审计的方法 1一般技术方法:即在审计过程中综合运行审阅法、复核法、比较法等常用技术方法。通过对会计凭证、账证、账账、账表等相互比较交核对,发现问题,以评判被审单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经营效果的真实性,资产增值保值的有效性。 2财产清查法:即通过对被审单位各项财产的盘点和清查,确定存货、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债权等资产的实存数,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量是否相符。审计人员在清查工作中应制定周详的清查计划,明确清查的范围和重点,确定日期和具体的清查方式。对各项资产清查应根据资产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对固定资产、存货、货币资金等应用实地盘点或技术推算法进行清查,并根据清查结果编制实存账存对比表,对各种往来款项,采取查询的方式,核实债权的真实性。 3滚动审计: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行业性强,盈利或亏损额大的1-2户重点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定期审计,对其他被审单位实行“三年一轮审,一审审三年”的滚动审计,这样既保证了对重点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又保证了审计对象的全面监督,较好地解决了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 4指点打点法:即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有目的地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和重点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审计成本。 5跟踪审计法:即根据已掌握的线索和发现的疑点,采取顺藤摸瓜的办法,步步深入,一审到底,使问题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