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划分和认定小规模企业 对小规模企业的认定,其评价的标准主要定为两个:业务规模和职工人数。那么,企业业务规模究竟小到什么程度,职工人数究竟少到什么程度,才算小规模企业呢?如澳大利亚规定职工人数在50人以下、总资产或营业收入500万澳元以下的企业,归属为小规模企业。而我国并没有对其进行量的规定,这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笔者认为,各会计师(审计)事务所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选定一个量化标准。如可以将职工人数在150人以下、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归属为小规模企业。这样,使划分企业规模具有可操作性。必须指出,这种定量需与其他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假设某企业营业收入为800万元,经营业务较简单,职工人数为80名,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薄弱,会计报表发生差错或舞弊的可能性较大,这时,可以把该企业看作小规模企业来审计;倘若某企业营业收入为900万元,职工人数为140名,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也比较健全,职责分工较细,这时,可以把该企业看作一般企业来审计;另外,还可以加入一些相对指标再作具体分析,如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资产、资产负债率和资本金利润率等。 二、如何适当简化审计程序 首先,注册会计师承接审计项目后,在审计计划阶段,可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的审计方法,对小规模企业的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分析,利用会计报表数据中的内在联系,从中观察其变化趋势,发现其异常情况,以便识别出潜在的审计风险区域。 其次,注册会计师向小规模企业询问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还需观察和了解其有关活动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小规模企业虽然内部控制比较简单,有的内部控制甚至不存在或失效,在实质性测试时并不一定能予以信赖。但注册会计师仍应对小规模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也就是说了解小规模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每次会计报表审计都必须执行的程序,不能完全放弃这一审计程序。 再次,注册会计师对小规模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后,如果判断其内部控制比较薄弱,也就是说控制风险比较高,注册会计师可考虑不对小规模企业进行符合性测试,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采用这种审计策略,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最后,注册会计师作实质性测试时,应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而小规模企业的情况则比较特殊,一般企业所需的审计程序可能并不需要采用,这时,注册会计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简化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如果某企业的往来款项很少,则可不必再采用函证的审计程序;如果某企业平时没有多少存货周转,年末存货余额又很少,则可不必进行盘点;如果某企业产品单一,成本核算简单,这时可以适当减少生产成本的审计程序。 三、如何考虑和确定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水平 首先,要根据其经营规模大小考虑错误的数量,即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其次,要根据其错误的性质考虑质量,即考虑错报或漏报的性质。应当特别关注可能导致小规模企业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下列情况:①为减少纳税等目的而低估收入或高估费用;②将私人费用在企业列支;③业主或管理人员因解决个人财务问题等而从企业谋取不当利益;④因对外筹资等需要而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⑤管理人员从企业获得的经济利益与其承担的责任及企业经营规模不相称;⑥管理人员获得的经济利益取决于企业经营成果的大小。通常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有时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上述所列几种情况便是如此。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对小规模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根据该企业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合理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来说,小规模企业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但其导致的后果与其他一般企业相比又是比较小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小规模企业确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可比一般企业确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高一些,这样可以简化一点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 四、如何有效地获取审计证据 1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务中,小规模企业存在的重大问题大多是夸大成本和费用、隐瞒收入和利润、偷漏税金等,而这些问题最可能影响损益表。因此,可重点分析损益表,通过对损益表中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等项目的分析,以及根据这些项目计算的有关指标(如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成本降低率等)与前期对比分析,如果有较大波动,就有可能存在调节利润和偷漏税金等问题。 2对帐户余额,特别是重要帐户的余额进行测试。因为帐户余额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础,重要帐户的余额更是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如果发现或排除其中存在重大问题,就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 3对重要交易或事项进行测试。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一般应先采取以上两种方法收集审计证据,根据以上审查所取得的线索,再测试相关交易或事项。如以上方法仍未取得审计线索,则可对重要交易或事项进行直接测试,以金额较大和性质较为敏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作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