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 内部审计需求源包括协助管理层以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达致业务目标,评核业务风险及促进符合成本效益的监控。 二、输入 内部审计要有效地运作,有赖一些主要要素的输入。这些要素包括内部审计规章、组织及结构、招聘员工、参考专业标准、资讯的提供及员工培训。 三、作业 内部审计的作业周期由年度计划开始,按照已批准的内部审计年度计划,每项计划中的审计工作需依以下步骤进行: 1、制订审计工作计划包括审计目标及范畴、内部监控评核标准、人力资源需求、工作时间表等。 2、审计授权:通过商讨,与有关的单位负责人同意审计目标及范畴、内部监控评核标准,并列明于审计授权书中,规范审计工作。 3、审计程序:以审计授权作指引,制订审计程序,目的是为确保审计工作能有系统地进行及保持其客观性及一致性。故此审计程序应能明确指导内审师对该项审计工作应如何进行,包括搜集那些资料及数据、需要调查的对象及调查问卷、需要作实地调查项目及测试标准等。 4、开始会议:召开见面会要明确说明审计授权及审计程序,以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内审师要在会上交待审计工作目标及将要进行的审计程序,同时也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 5、实地审计工作:内审师依照审计程序的要求,进行各项调查,资料搜集,考察及测试。并记录已执行的审计程序及结果于工作文件上。所有与审计结果相关的资料文件必须保存备份作日后参考。 6、异议检讨:初步的审计结果先内部审计同事讨论,并在异议检讨会讨论审计结果的合理性、客观性及有足够的论据支持,以纠正个别不足之处。 7、进展简报:依照审计计划的时间表,内审师须定期向上级及单位负责人递交进展简报,汇报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与任何计划时间表的分歧、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临时重要审计结果等。 8、结束会议:初步审计结果经异议检讨及作出修正后,便可交与被审计单位,在结束会议上进行讨论,核实真实性及听取彼方意见及反馈信息,最终就审计结果取得共识。 四、输出 内部审计的输出审计报告包括: 1、审计工作文件:执行有关审计程序的纪录、搜集资料、调查摘要、数据分析及与审计结果相关的依据文件等。 2、审计报告:详列审计目标、范畴、结果、结论、管理层意见及同意行动、为整个审计过程最重要产品。审计报告通常会分发给管理层、单位负责人及各被审计医院和单位。 3、改善行动:就各项调查结果与单位负责人商讨,决定同意进行的改善行动及其目标完成日期。 4、管理层意见:管理层发表对该项审计工作的整体审计结果及表现的意见及评价。 5、改善状况监察:负责执行同意行动的单位须定期向内部审计单位简报改善行动的进展情况及任何修改改善行动计划内容和原因。 6、进展报告:内部审计单位每季要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周年计划中内审工作的完成进度、已完成的审计工作的重要结果、改善行动的执行进度及任何内审计划修订需要及原因。 7、结果分享:包括把审计报告分发给其他没有参予该审计工作的医院作参考,或举办研讨会,与其他医院分享审计报告的内容及部分参与审计工作的医院和单位的宝贵经验。 五、成效 内部审计工作成效可借以下途径反映: 1表现量度:例如衡量审计工作效率,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的百分比,调查结果得出的百分比。 2顾客满意程度调查:调查问卷随审计报告分发给各被审计工作的医院和单位。调查内容包括顾客对审计工作的了解,内审师的专业水平及审计工作的满意程度。 3审计后会议:为内部审计机构内部会议,借以分享审计结果及经验,丰富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及技巧。 4跟进审计:根据日期安排于适当时间进行跟进审计,审核同意行动的满意完成及其能达致预期效果的程度,并把跟进审计结果向管理层报告。 六、品质保证 为确保内部审计工作遵守《内部审计师执业标准》、《内部审计规章》及其他适用标准。品质保证程序包括以下元素: 1、监督:审计主管应确保及支援审计目标的实现、内审师切实执行既定审计程序、内审师具备足够有关知识及经验、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准确性、建设性及完整保存审计工作文件等,并确定内审师的工作符合有关的规章、部门政策及专业标准。 2、内部检查:包括由审计总经理对内审师工作表现作出评估、从被审计单位获取的反馈信息、管理层的意见及审计工作文件复阅等。 3、外部检查:最少每三年一次,由机构外的具有独立资格人士检查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及评定内部审计作业品质,并提交书面外部检查报告,表达内部审计机构遵守规章及专业标准的程度、达到内审功能及目标的有效性及更能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