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战争史研究的现状及我见

作 者:

作者简介:
菊池一隆 日本国立大阪教育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
抗日战争研究

内容提要:

近些年来,有关日中战争的讨论广泛展开,其中不仅有对起点问题及时期划分问题的争论,甚至还出现了侵略战争实为“自卫战争”的论调。众所周知,在日本军国主义史观依然有广泛影响,但是其谱系、理论、构造及具体内容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首先,介绍在日本占主流的十五年战争论及对其的批判研究。重点分析军国主义的历史观,并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做简单的归纳。其次,通过分析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第三势力(民主党派及社团)和华侨的各种动向,实际状态,提出笔者八年战争论的观点。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12 期

字号:

      一 日中战争史研究的现状

      (一)日本的研究

      在日本,主要争论的问题是:塘沽停战协定以后的战争状态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

      1.日本近代史研究者把强调连续性的十五年战争论作为一个有力的论点提了出来。(注:主张十五年战争论的有:1.黑羽清隆的《十五年战争史序说》(三省堂1979年版);2.藤原彰、今井清一编的《十五年战争史》全4卷(青木书店1989—1990年版);3.江口圭一的《十五年战争小史》(青木书店1991年第2版)等许多论著。 这些论著大多是根据“全面战争”是由“局部战争”发展而成的这种逻辑来进行推理的。但事实上七七事变后是一举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全面战争前未必要有局部战争。)这一论点是鹤见俊辅在1956年提出的,家永三郎继承了这一理论。可以说,这是日本近代史坛的主流理论。这一理论所提及的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是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二是突出日本对中国战争的重要性;三是使日本对中国的责任明确化。(注:安井三吉的《日中战争史研究备忘录——〈十五年战争〉和〈抗日战争〉》(大阪历史科学协会《历史科学》99、100合并号,1985 年5月)。 参见鹤见俊辅的《知识分子的战争责任》(《中央公论》1956年1月号)等。)

      前两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纯属学术研究问题。后一个方面是在“知识阶层的战争责任”问题的延长线上,提出“历史学家的责任”问题,从而又发展到追究“国家的赔偿问题”这样一个政治方面的实践问题,其性质是不同的,本人认为应该分开来考虑。否则,作为前两方面研究的结果自然会产生的后一方面的问题会逆转过来,变成为了证实后一方面而来论述前两方面。这就会出现在历史学的实证方面把自己禁锢住的危险性。其实,在中国史研究学者中,象安井三吉、西村成雄、副岛昭一等人也提出了十五年战争论(注:1.安井三吉,同前论文、《卢沟桥事件》(研文出版1993年版);2.西村成雄的《中国近代史像之再构成及<抗日十五年战争>》(《历史科学》102号,1985年11月);3.副岛昭一的《日中战争和亚洲太平洋战争》把中国战线、东南亚战线和太平洋战线并成一个概念,主张统称为“亚洲太平洋战争”,基本上是支持十五年战争论的,但是这个概念也适用于八年战争论。),石岛纪之的著作《中国抗日战争史》(青木书店1984年版)也支持这个观点。

      2.把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中间的塘沽停战协定等作为标志,主张非连续性观点的有:秦郁彦的《日中战争史》(原书房1979年新装版)、《卢沟桥事变的研究》(远东大学出版会1996年版)、臼井胜美的《日中战争——和平还是扩大战线?》(中公新书1976年第14版)等。大杉一雄的《日中十五年战争史》(中公新书1996年版)所写内容与标题并不一致,对十五年战争论持的是批判态度。他在《序言》中指出,十五年中有四年非战争状态,十五年战争论是陷入了没有其他选择的历史决定论。日中战争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这一观点与本文将论述的八年战争论不无相同之处。另外,日本的一部分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本人亦为其中之一)也对十五年战争论持批判态度,在学会和研究会层次上支持八年战争论的观点虽为少数,但还是存在的。(注:例如:由池田诚编著的《抗日战争和中国民众》(法律文化社1987年版)一书的执笔者10人(本人也是其中一员)对十五年战争论意见并不一致。)最近,“民国史观”被提了出来,在其延长线上中国共产党史和国民党史被视作中国近代史的一环,进行其相对化的尝试。(注:参见山田辰雄的《当今之急务——民国史观》(《近邻》第17号,1990年5月版), 野泽丰编的《日本的中华民国史研究》(汲古书院1995年版)等。)其结果,把第三势力等因素推上了历史舞台。1928年以后掌握政权的国民党政府虽说有相对化的必要,但是在日本,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比起1949年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产党来,对其评价原来就过低,而且其研究也进展缓慢。应该说它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对象。通过这样的讨论,其研究正在深化。

      3.右翼和军国主义的战争史研究谱系。最近,作为在战后日本依然根深蒂固的“侵略战争美化史观”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突然抬头。(注:关于“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的称呼问题的争论是超越了对侵略战争的批判和美化问题的。例如:上山春平在《大东亚战争的思想意义》(《中央公论》1961年1月号)一文中指出, “太平洋战争”的称呼忘却了联合国、特别是美国的强制性的解释,应该使用日本通用的概念。信夫清三郎(《“太平洋战争”和“大东亚战争”》,《世界》1983年8月号)接受这一提案, 他认为:把“大东亚战争”的称呼视作侵略主义者行为,而把“太平洋战争”的称呼视为有进步意义的做法未免太草率了,这个称呼不是权宜之称。日美开战初期,海军主张叫“太平洋战争”(对美),陆军主张叫“大东亚战争”(对英),结果后者被采用了。1942年2月田中中将提出了首先使英国屈服, 然后让美国放弃战意的二阶段战略。日本的战争具有对英、对美帝国主义战争的双重构造,其深层又是殖民地侵略战争和帝国主义战争的双重结构。目前应使用最能广泛覆盖战争实体的“大东亚战争”这个称呼。与此相对立的斋藤孝(《“大东亚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世界》1983年11月号)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背景,对使用可能起美化作用的“大东亚战争”的称呼持否定态度。)战争当时,东条英机将大东亚战争定义为是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以后,但是现在一般把“大东亚战争”时期与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时期视为同一。由于日本宪法的纲要以及日本民众对于侵略战争的深刻反省,这种论调一直受到压制。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日本经济的萧条,失业者增多,高举“护宪”(拥护和平宪法和反战和平)旗帜的日本社会党(现为社会民主党)与自民党共同建立联合政权的同时,因一再向自民党妥协,很快失去了“护宪”的色彩。另外,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了疑问,从而削弱了其拥护势力。以下介绍持军国主义的战争史研究谱系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林房雄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续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番町书房1964、1965年版)。林房雄是《西乡隆盛》(全12卷,朝日艺能出版社)的作者,以社会评论家而闻名。 就其本人的简历来看, 1925—1926年治安维持法适用的最初的学生运动镇压事件时期,他是远东大学新人会(以1922年俄国革命5 周年为契机组织的)学生运动领袖,也是无产阶级作家。他虽然没有加入日本共产党,但是共产主义者。1933年由于日本政府的镇压,日本共产党党员大规模转向,他也在那个时期转了向。1936年出版的《壮年》表明了他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态度。他似乎相信了日本的对华侵略是日本政府声称的“为解放亚洲而进行的圣战”。战后,他宣称从幕末、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的一系列日本战争是为了把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从欧美列强的殖民地解放出来的“东亚百年战争”,其特点是以“爱国”、崇拜天皇为宗旨,强调反美、反共。这成了后来右翼反动历史观的起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