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时代背景和决策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天宗,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干部 成都 610012

原文出处:
四川党史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没有执政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执政党现代化需要建设手段的现代化。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基层党的建设需要确立现代意识,确定现代目标,建立现代制度。为此,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确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代化目标,规定基层党建工作的正确标准。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改革的精神破除迷信,确立现代意识,为实现基层党建目标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三、从21世纪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建立民主化的干部选任制度,为挑选实现基层党建目标所需要的高素质干部提供制度保证。文章强调,用民主化的制度挑选干部是增强国力和党的战斗力的一切工作的牛鼻子。而要抓住这个牛鼻子,就必须改变不适应形势需要的干部选任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机制,使干部的选拔逐步实现由对熟悉的人的选择向对工作目标的选择转变,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向由多数人选人和在多数人中选人转变,为新世纪党和国家的宏伟事业提供现代化的干部选任制度,并通过执行这个制度,为党和国家的宏伟事业提供人才支撑。为此,创新的制度必须科学,执行制度必须彻底坚决:必须使党员群众直接挑选干部的权力不仅仅是党章和宪法等肯定,而且要形成可操作的程序;不仅仅一般宣传和号召,而且要付诸实施;不仅仅在局部地方和局限的层次推行,而且要全局、全方位地推进;不仅仅表彰态度积极和搞得好的,而且要追究态度消极、搞得差的责任人的责任。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260(2000)02—0039—05

      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核心是人,基础是农村基层干部,首先是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四川省的调研和实践证明,抓住制约村党支部书记素质提高的“瓶颈”问题,从“入口”抓起,以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机制作保证,让群众公推、党员直选村党支部书记,是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长远发展问题的有效捷径。

      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政策研究的逐步成熟为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时代契机。把握这一机遇,变革现存的方式方法和质量水平相对滞后的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机制,有着丰富的现实和理论根据,深厚的群众和实践基础

      (一)农村党支部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提供了现实基础。目前,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和能力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弱,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不适应领导新时期农村工作需要等问题在相当多的地方还较为普遍地存在。这是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症结所在。从制度创新入手,用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机制去拓宽选人视野,畅通选人渠道;用宽阔的视野、通畅的渠道和科学的选任机制去吸引农村优秀人才,挑选农村优秀人才,深度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存在的问题,建设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用强用力的村党支部去贯彻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原则,是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和源头工程。

      同时也应当看到,上级党组织任命村党支部书记或上级党组织确定候选人、党员选举村党支部书记的方法,是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选任方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和以民主、法治、竞争为主要特点的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已经使原有的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方式逐渐失去了经济基础,客观上要求代之以与市场经济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的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精神的公推直选新机制。

      (二)农村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改革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民主理论,尤其是基层民主建设理论有了质的飞跃。在对民主的本质和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认识上,已由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表现发展为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并且将民主的重要地位提高到了社会主义的旗帜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高度。与此同时,在民主的地位、功能、形式、内容的认识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并把“四个民主”作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1998年1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级“四个民主”的实施办法作了具体规定,并将民主建设延伸到村民小组。1999年2 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村党支部“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切实履行领导村级民主的职责,要求村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增强民主意识,懂得民主的原因和技能,学会民主的程序和方法,提高民主的综合性素质。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既是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有关尝试,又是使农村基层干部在实践中提高民主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三)农村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为改革农村基层干部选任方式提供了群众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富余。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为富余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劳动力的富余和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则促使农村社会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结构急剧调整。据统计,仅1998年四川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就多达400万,其中进入城市的310.3万,占77.5%,到异地农村就业的89.6万,占22.5%。与劳动力富余相伴的是产品和资金富余;与承包经营自主权相伴的是富余产品和资金的自决权;与农民外出流动不断趋增相伴的是农村社会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信息交流与农民自身观念的变革进一步增强。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那种传统的单纯的行政命令或任命式的管理关系将被契约关系所取代,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心理将被自主、自立、自爱的公民意识和心理所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成为现代农民。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如果缺乏充分民主,很难得到党员、群众的认同和认可;村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如果缺乏群众基础和民主法制意识,很难将农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党委的要求上来。村党支部书记的产生和工作,只有尊重和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充分考虑农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农民的经常监督,才能具备领导农民的资格,也才能在政治上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通过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方式的现代化,促进村党支部建设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村党支部继续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是目前的一个难得机遇。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探索和村民自治的普遍推行为变革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

      四川省自1953年以来的44年中,共集中整顿后进村五次,平均整顿率26.5%,而每次整顿的后进村的后进主要原因都是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的。特别是在1994—1997年的三年集中整顿中,一方面确有一批农村优秀人才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促使后进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还不到全省总村数的1/5;另一方面是,占全省总村数一半以上的中间状态村,虽然年年喊“带动”,但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起色不大,究其根本原因从干部角度讲,多数是村党支部书记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打破这种局面,为改革村党支部书记的产生局限于本村、本乡,由少数人协商,“矮子里面选将军”的现象,近年来,不少地方采取公开招录等方式,从操作层面上对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为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积累了经验。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十年中,一些地方大力推行民主选举,一改过去“上面定名单,下面画圈圈”的作法,村主任和村委会其他成员由村民直选产生,其直选的成功及其直选班子的工作能力和出色业绩,不但得到上级党政和上下方方面面的肯定,而且为上级党组织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上提供了思路和操作方式上的启发和借鉴。而农村“四个民主”的推行,特别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执行,则为党员群众全面了解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正确评判和选择村党支部书记提供了前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