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新疆三区革命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建华 通讯地址:830002 乌鲁木齐幸福路36号成人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内容提要:

1944年11月7日三区革命首先爆发于伊犁,至次年9月发展到塔城、阿山(今阿勒泰)。蒋介石对新疆三区革命的发生、发展采取各种不同手法对付之。本文从蒋介石这一视角对新疆三区革命进行研究,认为蒋介石以打、谈、抚的手法抵制新疆三区革命。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44年11月7日三区革命首先爆发于伊犁,至次年9月发展到塔城、阿山(今阿勒泰)。蒋介石对新疆三区革命的发生、发展采取各种不同手法对付之。迄今为止尚无人从蒋介石这一视角对新疆三区革命进行研究,因此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就整理挖掘不多。笔者不揣浅陋,拟在这方面作一尝试。

      一

      (一)艾林巴克之战。

      三区革命是由领导起义的“解放组织”精心策划、组织的,它首先在距伊宁约100公里的巩哈(今尼勒克)县发动牧民暴动, 吸引伊宁国民党军队1600余人前往镇压,伊宁城防力量削弱,仅剩1500多名驻军分散于各孤立据点。解放组织趁机在伊宁发动起义,组织游击队和起义群众将国民党驻军分割包围,至11月14日即占领伊宁市大部分地区,国民党驻军退守伊宁市东北部的艾林巴克一带。蒋介石对三区革命所作的第一个反应即武力镇压,他指示坐镇迪化(今乌鲁木齐)的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尽力”向伊宁“集中兵力”,“期早敉平”(注:《总裁治未侍机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11月18日。吴忠信的日记抄有很多电函稿、报告等,原有名称者按原名称注之,无名称者由笔者根据函电收发关系或内容名之。)。

      朱绍良派五路援军增援伊宁。蒋介石肯定这一对策,指示朱绍良组织集中于伊宁附近的兵力积极进攻,“以期恢复伊宁、绥定(今霍城县之一部);不得已,“则应在伊宁对峙,作持久之计”。未调动部队巩固迪化至玉门公路的防务,确保南北疆各要占,防止“事变”地区扩大。迪化城和新疆各飞机场,从速构筑防御工事,“勿使勿失为要”(注:《蒋介石致朱绍良、吴忠信函》(1944年11月25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12月3日。)。

      增援艾林巴克的五路军队有三路因天山达坂冰雪塞途无法行动,另外两路也因遭到游击队的猛烈阻击而告失败。蒋介石“敉平”伊犁无望,只剩在伊宁“对峙”的“持久之计”了。12月31日,朱绍良乘空军运输机飞往伊宁上空,代表蒋介石慰勉守军(注:王云五主编:《民国朱上将绍良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页36。)。1945 年1月8日,蒋介石亲自训示艾林巴克军队, “以超越斯大林格勒之精神坚守到底”(注:《陆军新编第二军司令部代电》(参战字第514 号),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6日。),游击队和起义群众得到苏联军队的直接支持(注:关于苏联派军参战的事实,有很多资料可以证实。当时指挥艾林巴克守军作战的29集团军总司令李铁军说:“查匪中班长以上指挥官有其特种部队技术人员,均为苏联所派遣,敌我主力决战之地点,经屡次发现有苏联军队及极整齐精锐之骑兵参加”(《李铁军1945年1月30日致吴忠信函》,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6日)。1949年8月进驻伊宁的中共中央联络员邓力群撰文说:“在1944年关键性的一次战役中,国民党一个师的主力在伊犁附近被消灭,实际上是苏联方面支持、协助暴动起义的群众干的,缴获的武器也全武装了民族军”(邓力群:《新疆和平解放前后—中苏关系之一页》,见《近代史研究》1989年5期)。1947至1949 年长驻伊宁的中共译电员彭国安也说:“伊犁的局面确实是靠苏联军队打出来的”(《彭国安同志1979年3月4日谈三区情况》,见新疆民族研究所近代史室编《新疆革命史参考资料访问材料汇编》(二),1981年打印本)。当时苏联为掩饰派军参战真相,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馆1944年11月12日广播称:苏联10月间有5000军人叛变,据传系逃往新疆。苏联驻迪化商务总办事处秘书列库得列亚山德川也对外界谈称:苏当局悬赏20万俄币侦察叛军下落(《总裁民国33年亥元侍秦电》,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4年12月22日)。),他们用高射机枪封锁伊宁上空,国民党飞机无法靠近空投给养,守军弹绝粮尽。而艾林巴克据点遭猛烈炮击,“常日以数千发计”(注:《陆军新编第二军司令部代电》(参战字第514)。)。“持久之计”亦不能持久,1月29日蒋介石批准突围(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8日;侯声:《伊宁突围经过》(1945年3月6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3月8日。)。残军在突围途中被歼。

      艾林巴克失守,蒋介石迁怒于援军“怯懦不力”,他要朱绍良“应即将增援部队之高级主管长官自其军长至团营长止,皆应严惩不贷,尤以其师长与团长级撤职,即交军法审判,以为不力无勇者戒焉”(注:《蒋介石致朱绍良函》(1945年2月11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13日。)。

      (二)调整军事部署与备战。

      蒋介石估计苏联支持新疆人民革命不会限于伊犁一隅,而会向全疆推进。他在批准艾林巴克守军突围的那天日记中写道:如俄国不放弃插手新疆问题的政策,“则我只有待对倭战事结束后再求得总解决。但迪化、吐鲁番、焉耆、哈密必须固守,不能放弃,以为将来恢复全疆之根据也”(注:蒋介石1945年1月29日日记, 转引自〔美〕黄仁宇《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年版), 页400。)。2月11日,他致函朱绍良具体贯彻这一战略意图:此时对新疆计划,只可保守重要据点勿失,以为他日恢复之基地。如果勉强维持全局,则必致全疆沦陷不可收拾。南疆不必十分顾虑某国之侵扰,中正并不担心其侵扰南疆。如万不得已时,北疆方面只据守极少数据点,部署有守城决心的精锐部队,给予极优待遇,人数以可估计空运粮弹之数量而定,其他多数兵力,抽至后方以固根本。精河以西部队,也必须妥速撤至精河、乌苏一带布防,此时吾人自当顾虑春季南北疆全部之骚乱,亦不能不积极准备,然亦不必以此为虑,只要我有定策与定力,而不作力所不能及之计划,则得矣。盖必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否则备多力分,只能一事无成。(注:《蒋介石致朱绍良函》(1945年2月11日)。)

      朱绍良按照蒋介石的军事计划,迅速在北疆地区进行新的防御性部署:将精河以西各山隘放弃,驻军后撤至精河设防(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20日。),作为拱卫迪化的一道屏障; 将阿山区富蕴、乌河一带驻军撤退,仅留少数兵力分守承化(今阿勒泰市)、福海,所撤出兵力藉以加强迪化周围的耷台、呼图壁、绥来(今玛纳斯)、乌苏力量(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2月12日。)。 南疆兵力部署基本未变,驻守南疆部队多属盛世才的旧部,武器装备陈旧,战斗力较弱。

      同时,蒋介石在新疆加紧备战。当时国民党在新疆驻有10个师(注:俞飞鹏等:《为拟请在迪化设立运输总处以适应军事需要》( 1945年1月19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1月19日。), 因部编制员额不足(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5月20日。),总兵力不足4万人(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9月1日。)。蒋介石调青海马步芳的两师骑兵入新(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1月25日。 蒋介石1945年1月即决定调马步芳的两师骑兵入新, 但马步芳借机向蒋介石要装备、开拔费等,迟至9月以后马的部队才陆续开入新疆。), 以增强新疆机动作战的能力。新疆与内地相隔大漠,军事补给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蒋介石两次派交通部长俞飞鹏飞临迪化,考察新疆交通、军事补给事宜。俞飞鹏拨给新疆汽车255辆, 呈请蒋介石设立新疆供应处(注:俞飞鹏等:《为拟请在迪化设立运输总处以适应军事需要》(1945年1月19日)。俞飞鹏、朱绍良、吴忠信1945年1月联名呈请蒋介石在新疆设立供应处,蒋介石予以批准。但各有关部门就供应处是隶属战运局还是后勤部相互推诿,后由蒋介石裁定划归后勤部管理。1945年6月新疆供应处成立。), 统筹管理新疆各不同系统军队的后勤供给。内地通新疆只有一条兰(州)迪(化)公路,一旦此路有失,新疆将完全失去内地依托。蒋介石下令修筑南疆公路,一条自安西经婼羌(今若羌)至焉耆线,一条自安西经玉门关至吐鲁番线,限期1945年8月完成(注: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5月2日。 南疆公路只修筑从安西经婼羌至焉耆段,毛路于1946年1月全线抢通。)。北疆军事形势相对严峻,迪化一旦变成围城,新疆政治中心势必由迪化向南疆转移,为避免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政治混乱,蒋介石令在新疆省府之下设立南疆行署(注:《蒋介石致吴忠信代电》(1945年4月22 日),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6月8日。1945年4 月蒋介石决定设立南疆行署,设置地点与主任人选也都先后选定。但在具体实施时,吴忠信向蒋介石提出将新疆划为四省的建议。分省之议虽被国民党中常委会议否决,但设置南疆行署之事被搁置起来。后因中央政府与三区代表谈判,新疆和平局面奠定,已无再在南疆各区专员公署之上设立行署之必要,南疆行署之设遂作罢论。)。蒋介石还一度考虑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新疆实行军政一体化,由新疆省主席吴忠信兼理军政两职(注:蒋介石明确提出由吴忠信兼理新疆军政两职,只因吴忠信不愿带兵而作罢。参见吴忠信《主新日记》1945年5月30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