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00)01—0033—(05) 南京大屠杀这一课题,经过二次大战结束后为配合军事法庭的审判而作的初期研究,又经过七、八十年代的两次争论,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发掘出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人们更清楚地看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但是也要看到,这一课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某些日本学者,抱有政治偏见,对这一严肃课题的研究,人为地制造了种种误区,值得每一位尊重科学的史学工作者的警惕与注意。本文对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 研究历史,只要是与政治有关的内容,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性。政治性的争论不是历史研究的外在因素,而是历史研究自身所具有的。对大屠杀这样的创伤史,更是完全离不开政治目的的。一些西方人士在大屠杀开始时,就在出版物上揭露出事实。在战争时期,这一行动本身就带有反法西斯的政治含意。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作出判决后,史学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丰富了判决书中有关的内容,也完全是带政治性的。七、八十年代掀起的对这一问题的国际大争论中,有些日本学者出来为南京大屠杀辩解,中国、西方及许多日本学者则对他们的论点作出回应。这也完全是带着浓厚的政治含义的。如果不从政治角度考察,不把这一兽行纳入日本侵略中国的大前提,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件正常的人完全不可理解的事件,就会成为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中不可理解的事件。如日本“自卫论”的历史学家,就以一般的方式处理这次大屠杀。(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支那事变中的军事行动》(1),东京,1975年,第436—438页。 )又如日本史学家羽田行彦曾把日军的暴行称为“法西斯军队的战争侵略”。(注:羽田行彦:《南京事件:大屠杀的结构》,东京,1986年,第234—235页、215、205页。)但论述南京大屠杀时,却避开日本军队的侵略性质和中国军队是保卫国家的性质,表示如果中国军队如有秩序地投降,“南京事件就不会发生,或即使发生了, 也不会这么大。 ”(注:羽田1997年在普林斯顿会议上所作的发言。)可见,如果离开政治,尤其是故意将大屠杀纳入非政治范畴去考察,就会走入歧途。其实,故意将大屠杀纳入非政治范畴,就是一种政治手法,包含着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的政治目的。 研究创伤史的另一重要目的,是要宣扬公道。南京大屠杀给受害者带来无限的痛苦。这种惨痛的代价,应该唤起后人维护人类高尚的道德观念。这也是史学家应负起的责任。如果说,政治是历史研究本身所固有的,那末,在研究暴行中的受害者和作恶者时,史学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不承认这一点,必然在研究中产生严重的后果。 南京大屠杀并不是一件孤立事件,而是二次大战中日本侵华军所犯下的罪行。人类本来是应该和平相处的。然而在人类历史中,相互残杀的事从未间断。民族和种族矛盾,从来就是有侵略意图的统治者挑起的。日本的军国主义者为了在军事行动中鼓动士气,在战争前就在输灌对其他亚洲人蔑视和仇视的思想。这种仇视其他民族、残杀人类的现象,以后还是会有的。史学工作者全面揭示南京大屠杀的面目及其本质,不仅是为了让人们看到当时的施虐者的残暴,更是为了确立伦理的准绳,让更多的人抵制暴行,让最终的道德审判放置在人性这一共同的理想上。 二、日本一些学者制造的误区 至今为止的研究,包括中国、日本和西方学者的研究,在实现上述目的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也必须看到,目前的研究工作存在着一些误区。 首先,“以核实工作”为名否定大屠杀的存在 研究历史总是需要证据的,这是任何那一国的史学工作者都承认的。实证对一切历史的研究,都十分重要,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当然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日军大规模进行进行屠杀、强奸、抢掠的证据,就不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然而,否认证据和真实的一致性,就带有危险性。在大屠杀这样的历史方面尤其如此。要求资料“全”和完全“精确”,是研究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的。对大屠杀这类历史,尤其如此。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下,现在已有大量的日记和回忆被发现和整理出。在大量证据已经呈现,存在这一大屠杀已成共识的情况下,进一步发展证据仍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已进行至这一层次时,反而将研究纠缠于某些证据的精确度,往往造成因追求实证而模糊了研究的目的。日本一些学者以中国的一些书籍中有时间、人名和对事实解释的差错而否定中国书籍,至少起了这方面的作用。 在对各种问题进行实证时,日军屠杀的确切人数,几乎成了讨论的中心问题。羽田行彦认为被杀的人数不是军事法庭所说的20万至30万,而是3万名中国士兵和1.2万名平民被“非法谋杀”了。他的观点是,要将中国的死亡人数进行分类,中国投降的士兵和落伍的士兵是在扩大意义的战斗中被杀的,所以应排除在日本暴行受害者之外。(注:羽田行彦:《南京事件:大屠杀的结构》,东京,1986年,第234— 235 页、215、205页。)这种说法,日本学者笠原就完全不同意。他认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一场包围和灭绝的战役,没有抓到一个俘虏,中国的落伍士兵成了俘虏后则全被杀了,日军将这些换上平民服装而没有武器的人说成是游击战士,不应获得国际法上的俘虏待遇,只是试图减轻自己的罪行。(注:见吉田裕:《十五年战争史和战争责任问题研究》,洞富雄编:《南京事件的思考》,东京,1987年,第69—94页。)在数字问题上有争论,本来也是研究工作中正常的事。但有些做法,却是另有意图的。1995年中、日、美三国文学家在东京开会时,日本政治历史学家伊藤表示:日本杀了30万或40万人无法确定,怎样道歉?(注:小岛编:《人类能防止战争吗?》特刊,第292—294页。)这种把南京大屠杀定义在仅仅是数字问题上,意思是很明白的,崐即借人数难以精确,就不可以证实屠杀的事实。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协会创建人之一富士冈在论证了30万这个数字不能被证实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大屠杀没有发生,是中国和盟国为了确定日本是亚洲的侵略者而伪造的。(注:富士冈:《什么是自由主义历史观》,东京,1997年,第48页。)很清楚,大量压低这一数字的目的,就如富士冈本人所说的,具有“深远的战略”意图,是为了最后以数字不正确为由,对“东京战争罪行法庭的历史观”提出质疑。(注:富士冈:《什么是自由主义历史观》,东京,1997年,第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