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北上,是粤皖奉反直三角联盟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的历史发展与延伸,是应皖奉军阀段祺瑞、张作霖的邀请,共商国是。这是显然无疑的。但是,本文认为孙中山北上,不是单纯被动地应邀北上,而是具有其深刻的主观动因和多方面的合力因素。 一、践邀北上,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系军阀力图武力统一中国,加剧了直系与粤皖奉的矛盾。在共同反直的基础上,粤皖奉三角联盟形成。据《汪精卫手书与段奉之军事政治合作计划草案》披露:粤皖奉三角联盟约定,粤皖奉三方中任何一方受到攻击时,其它两方“应并力合作,以扫除敌人势力”,“将来向敌人战争彻底或讲和,皆相与一致,不为单独行动。”(注:《汪精卫手书与段奉之军事政治合作计划草案》,转引自罗家伦主编:《国父年谱》(增订本),台湾1969年版,第912页。)1922年下半年起,粤皖奉反直三角联盟日益公开化。1923年初,孙中山在对外国记者的谈话中称:“予以张、段之三角联盟,现在进行甚顺利,当以之制吴佩孚。”(注:《孙总统宣述政见》,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2月25日。)1924年9月上旬,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认为这是他北伐的极好机会,加之为了践约反直三角联盟,故决定立即出师北伐。9月18日,中国国民党发布《北伐宣言》。20日,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10月23日,北方直奉战局发生巨大变化,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回师北京发动政变,一举推翻直系中央政权,第二次直奉战争迅速结束。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皖奉军阀段祺瑞、张作霖多次电邀孙中山北上。于是孙中山“对于一致颠覆曹吴之友军实践前约,冀与之输诚相见”(注:《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接受孙中山遗嘱宣言》,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页。),北上谋求国家之和平统一。他认为此时谋求和平统一“是十三年以来一个最难得的机会”(注:《在上海招待新闻记者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331-333页。)。 孙中山对于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北方形势过于乐观,对于皖、奉军阀的实质未能从根本上认识。11月8日,他对日本记者宣称:“余与张、段间之意见,现已大致相同,余当与段、张提携,解决国是。”(注:《孙文与日记者之谈话》,北京《晨报》1924年11月8日。)当时,大元帅大本营会议曾议决:“无论何人何系,能有反直举动,以倒曹逐吴为职志者,革命政府当认为同情之友军,加以援助。”(注:《大元帅决定对付时局方针》,上海《民国日报》1924年11月8日。)11月19日,孙中山在上海招待新闻记者时说:“军阀现在已经被我们打破了,所残留的只有帝国主义。”(注:《在上海招待新闻记者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341页。)11月23日,他在长崎进一步指出:“以后解决国事,不必要再用武力。所以我放弃西南,只身往北方去,提倡和平统一。”(注:《在长崎对中国留日学生代表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367页。)为了最大限度争取和平统一,孙中山对段祺瑞已出任临时执政不表异议,承认其地位。12月1日,他在日本门司指出:“至于目下之北京政府,段祺瑞即出任政府,其资格良宜。予舍推崇之外,别无他见存也。”(注:《在门司与来访者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432页。)孙中山还针对北京部分国民党人和组织散发打倒段祺瑞、张作霖传单一事,于12月18日发出训令:“余此次入京,奉持主义与各方周旋,对于现执政及奉天军、国民军各方面均有向来友谊上之关系”,“着北京执行部及市党部通令党员,对于此种传单一律禁止,其各团体有此种种传单者,亦应随时劝止,以期永维友谊,共济时艰。”(注:《孙先生训练党员》,上海《民国日报》1924年12月18日。) 显然,孙中山对自己践约皖奉友军北上,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有着美好的愿望。 二、扩大革命宣传,将革命推向全国 1925年4月国民党中央认为孙中山北上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宣传本党主义于北方民众,以图全国民众一致结合于国民革命旗帜之下,完成统一的革命事业之工作。而开国民会议乃废除不平等条约二者,则尤为最显明切近之目标。”(注:《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接受孙中山遗嘱宣言》,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页。) 孙中山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认识到扩大革命宣传的重要性。此时通过北京政变,他深感“北方的军队和人民,也有天良和爱国心”,“可以受革命党的感化”,决心北上“借这个机会,可以做宣传的工夫”。(注:《在黄埔军官学校的告别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65-266页。)11月12日,他在广州各界欢送会上指出:我决意到北京去,“拿革命主义去宣传”。“我信这次到北京去可以自由行动。能够在北京自由活动去宣传主义,组织团体,扩充党务”。(注:《在广州各界欢送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308页。)11月19日他在上海进一步指出:曹吴失败后,“就是我们人民讲话的极好机会。我们人民应该不可错过这个机会,放弃这种权利”,“我这次决心到北方去,就是想不失去这个机会。”(注:《在上海招待新闻记者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332页。) 孙中山高举“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两面旗帜,沿途呐喊,唤醒民众。在北上的过程中,他抓紧一切时机,无论在寓所、宴会上,还是在车船中、码头车站内,尽自己最大的热情,广泛宣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意义和目的。 关于召开国民会议,孙中山“主张召集国民会议,为解决目前中国问题之唯一办法”(注:《中山先生之通电》,上海《民国日报》1924年12月3日。)。他反复强调:“我所主张和平统一的办法,是开一个‘国民会议’,用全国已经有组织的团体,举出代表来出席国民会议,大家商量,解决国事。”(注:《在长崎对中国留日学生代表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367页。)“我们组织国民会议的目的,是要解决两个大问题。这两个大问题:一个就是解决国内民生问题,二个是打破列强的侵略。……这种开国民会议的目的,就是我们国民党最近的主张。”“我这次的行动,就是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去开国民会议。”(注:《在长崎对中国留日学生代表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