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半世纪,不同中心两时代

——建国50周年回眸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步兰(1936—),女,甘肃兰州人,教授,从事中国革命史研究。兰州大学 国际政治系,甘肃 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建国5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条不同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指引下,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不同的两个时代。两个时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非历史必然与历史必然的统一,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两代马克思主义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界碑,是中华民族跨入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再生之力的渊源。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804(1999)04-0017-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的5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50年。总起来说,她有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9 年, 后一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1年。5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前一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后一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两条不同中心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具有不同内涵,构成了两个不同时代,谱写了一部风雨沧桑的历史。时值建国50周年,站在世纪之交的中华民族,需要回眸过去,展望未来,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当跨越了一座山峰后,登山者要回头看看已经走过的路,只有明白了跨越的意义,才能信心十足地去跨越下一座山峰,最终到达目的地。

      一

      建国50年是两个不同中心的时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非历史必然与历史必然的统一。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历来十分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包括列宁在内的那个时代,阶级斗争不仅普遍存在,而且表现得十分尖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其本意而言,所追求的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由于资产阶级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维护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于是科学社会主义不得不从一般地探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转而重点探讨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探讨,马恩的论述归纳起来有两大要点,一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给科学社会主义下的定义,即“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注:邢贲思主编.邓小平思想论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3.)所谓无产阶级解放条件,就是指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一个条件。二是在《共产党宣言》及其他著作中,对无产阶级进一步解放问题的论述,即“无产阶级要想得到彻底解放,只有同时解放全人类”(注:邢贲思主编.邓小平思想论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3.)。所谓解放全人类,也就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二个条件。由于马恩未能亲眼看到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的事实,由于马恩逝世后一段时期内,无产阶级的解放也没有成为现实,相反,资产阶级的统治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一个条件,便成了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迫切的现实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也就一直被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二个条件——实现共产主义的基础问题则被搁置在一旁。这一有失偏颇的看法曾影响和支配了几代马克思主义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表现出不惟书、不惟上,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态度,他率领全党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并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在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中,作为最主要理论成果的《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所阐释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未来国家的组成,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围绕着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一个条件而发。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率领全党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着手工业化建设,这说明在建国后头七年,毛泽东对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二个条件的前提——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是重视的。1956年9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一个标志,大会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可是,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毛泽东对变化了的形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使我们党把巩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成果的重心定位于抓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犯了“夸大阶级斗争的错误”(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5.)。“八大”拟定的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战略决策,没有真正贯彻就夭折了。以后我们就陷入了“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境地,陷入了“斗争哲学”的困扰。就是说,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应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时候,没有真正实现这种转变。或者说在阶级斗争已经淡化、经济建设需要强化的时候,反而继续大讲、大抓、大搞阶级斗争。这种厝火积薪的定位,不仅使我们丧失了经济发展的一次大好机遇,而且也使我们丧失了冲破前苏联模式束缚,形成新的理论形态的一次大好机遇,结果只能在错误实践下产生错误理论,或者使原本正确的理论发生某种变形,并由此铸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一个时代。

      当中国人民已经从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较大的提高,以便为自己进一步解放创造条件时,当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昭然若揭时,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讲到过而没有展开的关于无产阶级进一步解放的条件问题,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它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各国国情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它呼唤着马克思主义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造性地给予印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问世,是智者顺时而谋。邓小平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罗盘,义无反顾地拨向了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契机,以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条件,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方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经过21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今非昔比,“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