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城御街遗址探析

作 者:
丘刚 

作者简介:
丘刚 河南开封市文物考古队,河南 开封475000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

      御街,亦称御路、天街和端礼街,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衢大道。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御街是皇帝祀祖、举行南郊大礼和出宫游幸往返经过的主要道路,是显示皇家尊严和气派的重要场地。然而,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此御街早已被淤埋在地下深处。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封宋城考古工作开展以来,御街遗址一直作为宋城考古的重要课题之一。特别是在配合宋都御街(即新建仿宋御街)和中山路拓宽改造工程中,御街的考古勘探取得了重大收获。迄今为止已基本探明,御街南起外城正南门——南薰门,经龙津桥、内城正南门——朱雀门、古州桥,至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全长约8.5华里。御街淤埋并叠压在今开封旧城区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中山路路面下约7.5至8.5米深处,并与其上的明代路面和清代路面相重叠,形成了奇特的“路摞路”的景观,这种现象与国内其它古代都城相比,也是极为罕见的。

      南薰门:为御街最南端的城门,即外城正南门。该门始建于后周时期,时称朱明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为南薰门。由于该门为御街之出口,经常有皇帝前往城外南青城举行祭礼活动,中间专门辟有皇帝使用的御路,故南薰门属“直门两重”的城门。在宋外城的考古勘探中,考古工作者在今开封南关学堂门小学和第十六中学院内发现该门遗址。勘探结果表明,瓮城略成长方形,东西130米,南北80米,面积达10400平方米。瓮墙厚约15米,城门位于瓮门中部,宽达75米,瓮门与城门呈一南北直线对应,与《东京梦华录》中“直门两重”的记载相符。勘探过程中,在瓮门附近还发现大量碎砖、白灰、烧土块和木屑等,因而推测当时瓮城上曾有门楼设施。

      龙津桥:为北宋东京城内蔡河上的著名桥梁,位于朱雀门外的蔡河与御街交叉处。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曾有“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的佳句传世。在勘探中山路附近的蔡河遗址过程中,目前已基本界定了龙津桥的位置,即大南门里西太平街东口之北20至50米之间的中山路路面下约8米深处,北距朱雀广场(即朱雀门遗址)百余米,与《湛渊静语》卷二引《使燕日录》中“出丹风门(朱雀门)百步即龙津桥”的记载基本相符。

      朱雀门:为内城正南门,位于御街中段略偏南处,即今中山路中段的朱雀广场附近。勘探表明,门址位于大南门北350米左右原封吉府街东侧与泰山庙街西侧之间的中山路路面下。已知缺口宽约90米,由于缺口坐落处恰为御街遗址,根据缺口位置判断当为朱雀门遗址。在配合市建行金元大厦工程的文物勘探中,在缺口的西南角距地表7.8至8.1米深处发现有城墙夯土遗迹,缺口西北距地表7.6至8.7米深处,普遍探有大量碎砖瓦块、瓷片和白灰等物,类似建筑基址,推测应是朱雀门上的建筑物倒塌后留下的残迹。鉴于该门址地处闹市区,且遗址埋藏深,不易进行发掘,因而朱雀门的形状和面积尚无法确定。为保护好这一重要遗址,开封市政府将原拟建的建行综合大厦向北迁移,并在此处辟为朱雀广场,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州桥:又名天汉桥,位于御街中段偏北处。又因其正处在御街大道上,故宋时又称之御桥。州桥是京城内御街为横跨汴州而设置的一座重要桥梁。州桥在历史上可谓是闻名遐迩,传说《水浒》中杨志卖刀,怒杀泼皮牛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楣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1984年秋,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中山路中段的市政地下管网改造工程中探出,并进行了局部发掘。勘探发掘表明,州桥桥面距地表约4.3米深,为砖石结构的拱形桥。桥面为青石条铺砌,石条下衬砖两层,其下为青砖砌就三券三伏的桥券。桥基用青石条东西顺砌,高2.85米,桥底石板下衬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方木,即木质笺基。经实测,州桥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经分析判断,州桥上部为明代特征,其下部石桥墩及河底铺砌为宋时所建,应属宋代桥基。说明明代之州桥是在宋代州桥基础上修筑而成。明崇桢十五年(1642年),开始遭受黄河特大水患,州桥被深深淤没于地下,距今已有三百五十余年。

      由于州桥地处御街,所以桥的宽度远远大于长度,达30米,据专家考证,桥的宽度大于长度的特点,在国内其它古桥中属首次见到,这一发现为确定该段御街的宽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坐标。

      根据史书记载,在御街的北端,便是著名的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宣德门,亦称乾元门,因是一高大门楼,亦称宣德楼。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梁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采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有趣的是,考古工作者在中山路北段今宋都御街的南北两端,分别发现了两座宋代门址。两门相距约400米,都叠压在金代和明代城门之下,这就是御街遗址处发现的奇特的“门摞门”现象。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仿宋御街工程的文物勘探中,在宋都御街南端的新街口十字路口处,发现了一早期门址的部分残迹。门址距地表深约4.5米,联系文献记载和门址位置和两侧初步探明的明周王府南萧墙遗址来看,该门址应是明周王府萧墙南门——午门遣址。已探明门址东西约70米,南北近50米,面积达3500平方米左右。但在午门遗址勘探过程中,又在其下距地表深6.3米和8.2米处,发现两座早期门址。经初步考证,明午门遗址下距地表深6.3米处的建筑残迹,应是金皇宫正门——承天门遗址,在金代承天门遗址下距地表深8.2米处的建筑残迹,应是一宋代门址。这说明金代曾在宋代门址基址上加高修筑,建成金皇宫正门——承天门,明代又在金代承天门基础上加高修筑,建成了明周王府萧墙正门——午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