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曾运乾字星笠,晚自号枣园(1884—1945),湖南益阳人。曾氏于声韵之学创获甚夥,如《切韵五声五十一类考》、《喻母古读考》等,皆著闻于世,其分古韵为三十摄,虽未见正式发表,公之于世,然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七《曾星笠传》述及曾氏之古韵分部云: 古韵分部,自清儒顾、江、戴、段以下,至近日余杭章氏,分析益精,江慎修继顾亭林之后,析《广韵》之真、谆、臻、文、殷、魂、痕、先为一部,元、寒、桓、删、山、仙为一部。段氏承之,更析真、臻、先与谆、文、殷、魂、痕为二,戴氏与段氏书,谓江先生分真以下十四韵为二,今又分真以下为三,讵脂、微、齐、皆、灰不分为二,盖嫌其阳声三分而阴声只二分,不相称合也。于是戴氏仍返从江氏之说,取段氏所分之真、谆二部合而一之。君谓段氏知真、谆之当分为二,而不悟脂、微、齐、皆、灰之当分,非也。戴氏因脂、微、齐、皆、灰之未分,而并取真、谆之应分为二者合之,尤非也。齐与先对转,故陆韵以屑配先,灰与痕魂对转,故以没配痕。三百篇虽间有出入,然其条理自在也。君既析齐于微,与屑、先相配,又参稽江、段、孔、王、朱、章诸家之成说,定为阴声九部,入声十一部,阳声十部,合之为三十部。于是古韵分部臻于最密,无可复分矣。 杨氏所述乃曾氏古韵三十部之首见于著录者,然其三十部之名称犹未揭示也。 二 曾运乾之古韵学 公元1969年,余撰写博士论文《古音学发微》时,见李国英《周礼异文考》,所言假借,以曾氏三十摄为说,余钩稽其所引用,仅得二十八摄,计阳声八摄,曰:安、
、因、婴、央、应、音、奄八摄;阴声九摄,曰:阿、威、衣、益、乌、讴、幽、噫、夭九摄;入声十一摄未有专称,但以阴声九摄及阳声音奄二摄各有入声,其名即称为某摄入声。如:阿摄入声、威摄入声、衣摄入声、益摄入声、乌摄入声、讴摄入声、幽摄入声、噫摄入声、夭摄入声、音摄入声、奄摄入声等十一摄。以其未备三十之数,因走访李国英氏,承告曾氏三十摄,未经发表,其所据者,乃鲁实先师之手抄本,阳声有邕、宫二摄之名,亦李氏所告知,谨此致谢。 实则曾氏三十摄较黄侃二十八部所多出者,乃将黄氏灰部分为威衣二摄,然威、衣二字实为同部,皆属王力微部。观李氏所用,似以威表微部,衣表脂部。曾氏以衣表脂部音,若非后人误引,则其标目不当,衣摄宜换作翳摄或伊摄,方可以表脂部,而免致混淆。惜实先师久归道山,未克当面讨论,殊为可憾。今鲁师弟子多喜用曾氏三十摄,是否可以斟酌改名,以免混淆不清。又阴声益部,实所以表支部之音,然益为入声字,以入声字表阴声之韵摄名,亦所不宜,若从戴震改为娃部,则无遗憾矣。 持曾氏三十摄与王力晚年三十部相较,竟若析符之复合,其非知者之所见略同耶?因表而出之(表一)。 表一 王 之 职 蒸 幽 觉 冬 宵 药 侯 屋 东 鱼 铎 阳 支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力 ① 噫 噫 应 幽 幽 宫 夭 夭 讴 讴 邕 乌 乌 央 益 曾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运 入 入 入 入 入 ② 乾 声 声 声 声 声 王 锡 耕 歌 月 元 脂 质 真 微 物 文 缉 侵 叶 谈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益 婴 阿 阿 安 衣 衣 因 威 威
音 音 奄 奄 曾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运 入 入 ③ 入 入 入 入 乾 声 声 声 声 声 声 ①王力《诗经》韵分二十九部,并冬于侵,然其战国韵部冬部仍从侵部分出,其谐声表侵部谐声偏旁自冬声至宋声,即冬部字也。 ②曾运乾以益摄代表支部欠妥,益乃入声字,非阴声也。应从戴震以娃代表支部,较合音理。 ③曾运乾以衣摄代表脂部欠妥,衣字乃微部字,属曾氏威摄字,非脂部字也。宜改作伊摄较为合理。 ④曾氏衣摄入声亦应改伊摄入声为宜。 因曾氏三十摄未列谐声表,后人每以段玉裁十七部谐声表相换算,致生错误,今以王力三十部相对照,则查王力之谐声偏旁表,即可知曾氏三十摄为何摄,故为之列对照表如上。 余作此说竟,得见曾运乾弟子郭晋稀为曾氏所整理之《音韵学讲义》,(注:《音韵学讲义》曾运乾著,中华书局1996年11月第1版。)于古音三十部之名称乃有较清晰之概念,兹录其三十部于下(表二): 表二 阴声 入声 咍第一 咍、之德第二 德、职 齐半第四 齐、支、佳 锡第五 锡、昔、麦 歌戈第七 歌、戈、支、麻 曷末第八 曷、末、薛、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