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妙齐提碑文溯缅语声调之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晓渝 陈平 通信地址:300071 天津 南开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比较妙齐提碑文与现代缅语同源词的语音对应关系,论证缅语声调的产生与古缅语韵尾的消变直接相关,现代缅语四声中的高降、短促二调导源于古代的促声,低平、高平二调则导源于古代的舒声。根据各类韵尾的演变情况及缅文不同声调符号出现的先后时期,文章认为缅语声调经历了二声→三声→四声的发展过程。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妙齐提碑文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缅甸语文献,它镌刻于公元1112年,记载的是缅甸蒲甘王朝三世国王江喜佗临终前其子侍侧祝祷之事。(注:[英]戈·埃·哈威:《缅甸史》(上),姚子良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91—93页;汪大年:《妙齐提碑文研究(一)——十二世纪初缅甸语音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碑文虽然不长,但它用的拼音文字真实反映了缅甸语十二世纪初期的语音面貌。将妙齐提碑文与现代缅语进行同源词的比较,从中找出古今缅语的语音对应关系,这无疑是探求缅语声调起源的可行而又可靠的办法。

      一

      妙齐提碑文所体现的古缅语的基本语音特征是:1.无声调;2.有复辅音声母pr-、pl-、br-、kr-、kl—、gr-、sr-、ml-等;3.有单辅音韵尾-m、-n、

      

      等;4.韵腹元音有长有短,如AA、a,uu、u,ii、i。 现代缅语则不同,与古缅语的主要差异在于:1.有四个声调,即高降(53)、低平(22)、高平(55)、短促调(44);2.除个别方言外,复辅音声母已经消失,其后置辅音-l-、-r-一般都演变为-j-;3.辅音韵尾只有一个喉塞音

      

      ,早期的鼻音韵尾弱化为鼻化音或脱落;4.韵腹元音无长短对立。

      古今缅文都是拼音文字,且缅语词汇大多是单音节的,这便于我们逐字进行同源词的比较。妙齐提碑文共有483个音节,其中除去人名、 地名、佛名译音音节和目前尚不能译出或难于确定同源关系的(包括若干助词、连词(注:缅语的助词、连词丰富而复杂,使用灵活,古今差异较大,除了其中有一定把握的外,大多在比较时我们都予以排除。)),有271个音节用于比较。这里, 我们按照现代缅语习惯的四声顺序高降、低平、高平、短促调,将用来比较的各音节分类排列如下:(注:妙齐提碑文采用汪大年先生的译音,译音后面括号中的数字是碑文字的编号,现代缅语主要据陈孺性:《模范缅华大词典》(缅甸集美印务公司1962年)的缅文转写,转写时只标出本字音。)

      

      

      

      

      据上面的材料,我们将现代缅语的四声与妙齐提碑文声母、韵母的对应作了如下统计:

      

      妙齐提碑文中的清、浊单辅音声母及复辅音声母基本上是平均分布于现代缅语的四声,其数量比例无多大差别。可是,韵母情况就不一样了,其分布大致呈互补格局:喉塞音尾

      

      集中于高降调中;鼻音尾、擦音尾-h和半元音尾全在低平、高平调中;塞音、 塞擦音尾-p、-t、-k、-b、-d、-ts一律在短促调中。由此, 我们可以说,缅甸语声调的起源与声母无关而与韵母有密切关系,尤其是韵母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声调的类别,具体简示为:

      

      二

      关于缅甸语声调的发生和发展,过去国内外学者如白保罗、袁家骅、汪大年、李永燧等先生都曾有所论及。最近,钟智翔先生发表了题为《论缅甸语声调的起源和发展》(《民族语文》1999年第2 期)一文(后简称“钟文”),对这个问题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文章指出,辅音韵尾的消失所导致的语音变化是缅语声调起源的关键,这与大多前辈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妙齐提碑文的材料也予以了证实,我们表示赞同。但是,钟文所着重论述的今缅语高降调自古为舒声调,后因巴利语长短元音的对立的影响而变成了短舒声调,这种观点与妙齐提碑文的材料不符,且所列论据也缺乏说服力,对此,我们想谈谈不同的看法。

      首先,前面的对比材料表明,妙齐提碑文与今缅语高降调相对应的音节近一半(72∶35)有促声的喉塞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