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41 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0)02-0063-07 先秦汉语里“介词+场所”基本位于所修饰的成分之后,但也有少数例外,通过对这些例外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有规律可循,同时也使我们对汉语“介词+场所”与所修饰成分的词序原则有了新的认识。 一 1.1 先秦时期最常见的引进场所的介词是“於”(注:先秦文献中引进场所有时用的是“於”,有时用的是“于”,为行文方便,在叙述时统一用“於”表示,但引用例句时则照原文。),“於”可以引进动作发生的场所、动作的归结点、动作的起点、动作经过的场所、事物存在的场所、动作滞留的场所。如: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周易·上经)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左传·隐公元年)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左传·桓公二年)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孟子·梁惠王上) 师老矣,若出於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左传·僖公四年)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荀子1 )(注:引书后数字为该书的页码,下文同。) 然马过於圃池而驸驾败者,……。(韩非子820) 有美玉於斯。(论语·子罕)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左传·僖公五年) “盟于宿”、“战于野”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迁九鼎于洛邑”、“移其民於河东”表示动作的归结点;“出於东方”、“取之於蓝”表示动作的起点;“过於圃池”表示经过的场所;“有美玉於斯”表示存在的场所,只有动词为“有”或“无”时,“於+场所”才表示存在的场所;“立於王之朝”、“藏於盟府”表示动作滞留的场所。“於+场所”所表示的语意大致分这几类。这几类不同的语意是由介词组所修饰的动词的语意决定的,而语意具有模糊性,所以这样的分类也只能是大概的,有时“於+场所”可能同时含有几种意思,如: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庄子3) 君子藏器于身。(周易·系辞下传) “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既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也表示动作的归结点,“藏器于身”既是动作的归结点也是动作发生的场所。 1.2“自”是先秦时期另一个较常见的引进场所的介词。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孟子·滕文公上) 自寝门至于库门。(礼记·檀弓下) 自车上谕命于从车。(周礼·夏官司马) 自西阶受朝服。(礼记·杂记上) 自其厩射而杀之。(左传·宣公十年) “自+场所”一般表示动作的起点,但有时也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如“自车上谕命”、“自西阶受朝服”。在有的句子中,“自+场所”可能两种意思都有,如“自其厩射”。“自”与“至于”常常一起使用,形成“自……至于……”的固定结构。“自”在《十三经》中出现得较多,《毂梁传》一书中就有56例,而在“诸子”中却很少,各本书中均在10次以内。 1.3除了“於、自”外,先秦时期引进场所的介词还有“由、从、在”等。“由、从”主要用于引进动作的起点,但偶尔“由”也用于引进动作发生的场所,“从”用于引进动作经过的场所,如: 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孟子·告子下) 由此观之。(庄子42) 由是观之。(韩非子20) 由左听命。(仪礼·既夕礼) 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韩非子746) 遂行,从近关出。(左传·襄公十四年) 丙戌,卓子从阪道,刘子从尹道伐尹。(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在+场所”位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归结点或滞留的场所(注:先秦文献中有一些“在”的用例很象后来的介词“在”的用法,如见于《论语》的“在陈绝粮”、“在齐闻《韶》”、“子在川上曰”,关于这些句子中的“在”是否是介词,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这些句子中的“在”还是动词,表示“在某地”,这只要和先秦文献中另一些句式相同的句子相比就可以知道这一点,如“孔子在陈,闻火,曰:……”(《左传·哀公三年》)、“子在陈,曰:……”(《论语·公治长》)、“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尽心下》)。),如: 王出在应门之内。(尚书·顾命) 闻君不抚社稷,而越在他竟。(左传·襄公十四年) 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左传·襄公十一年) 与“於”和“自”相比,“由、从、在”的用例要少得多。“由”我们仅收集到46例,其中有20例用在“由此/是观之”这样的熟语中,尤其是在较晚时期产生的文献中“由”主要用在“由此/是观之”这样的结构中,如《韩非子》中9例“由”均是这样的用法, 说明“由”已经不是一个活跃的介词。介词“从”只有26例。介词“在”一共也只有31例,其中《周易》、《尚书》、《仪礼》、《公羊传》各有1例, 《墨子》中有4例,均是与动词“著”结合使用,《礼记》中3例,其余均出现在《左传》中,在其它文献中没有出现介词“在”的用例,“在”的使用还不普遍。下表是对几部书中各介词使用情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