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论 1.1本文以先秦两汉十余种文献为考察对象, 探讨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 1.2 我们所说的上古汉语指的是从商周到东汉这一历史时期的汉语。(注:在以往汉语史分期研究中,东汉通常被认为是中古汉语的起始阶段,也有学者视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阶段。本文把东汉跟西汉一并归为上古汉语后期,纯粹是为了讨论的便利。)为讨论的方便,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汉语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2.1上古前期(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可资利用的研究资料是甲骨文、金文、《尚书》和《诗经》。鉴于商周的甲骨金文中是否有典型的疑问代词学界尚无定论,(注:一般认为,甲骨文中未见疑问代词。但西周金文中有无典型的疑问代词,学者们意见不一。丁声树(1942)和周法高(1972)均举出下面的例子,认为其中的“害”同“曷”,属于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 敃天疾畏(威),司余小子弗彶(及),邦
(将)害吉?(毛公鼎) 不过,这里的“害”与“吉”相邻,也许可以视为形容词。更重要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西周金文中能勉强被看作疑问代词的仅此一例。)我们讨论这个时期的疑问代词只涉及《尚书》和《诗经》两种材料。(注:众所周知,《尚书》和《诗经》中只有部分篇目(比如《周颂》和《盘庚》)能反映西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另外一些篇什只能看作春秋时期的作品,本文为了讨论的方便,对这一差别忽略不计。) 1.2.2上古中期(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重点考察的文献是《左传》、《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以及《韩非子》。 1.2.3上古后期(两汉) 我们重点调查的资料是《史记》、《论衡》以及毛亨、郑玄、赵岐、王逸、高诱、何休等汉代训诂家的训诂著作。 1.3根据询问功能,我们把汉语的疑问代词分成以下七类。 Ⅰ类 事物疑问代词[what/which](“什么”、“哪”) Ⅱ类 人物疑问代词[who](“谁”) Ⅲ类 方式、情状疑问代词[how](“怎么”、 “怎样/怎么样)” Ⅳ类 原因目的疑问代词[why](“怎么”、 “干吗(嘛)”(注:“干吗(嘛)”虽然意义同于“干什么”,但二者的语法性质不同。“干什么”中“干”和“什么”都是能够独立运用的词项,可以看成由两个词项组成的动宾结构。“干吗(嘛)”中的“吗(嘛)”是不能独立使用的粘着语素,所以“干吗(嘛)”只能看作一个单一的词项。正因为如此,本文把“干吗(嘛)”看成疑问代词,“干什么”分析为词组。)) Ⅴ类 时间疑问代词[when](“曷何时”) Ⅵ类 处所疑问代词[where ](“哪里(哪儿)”(注:吕叔湘(1982)把“哪里”看作定中短语,并认为现代汉语中没有询问处所的疑问代词。本文的看法与此不同。)) Ⅶ类 数量疑问代词[how many/how much](“几”、“多少”) 二 上古前期的疑问代词 2.1Ⅰ类 事物疑问代词 上古前期的Ⅰ类疑问代词有“何”、“曷”、“胡”、“害”四个,这些代词的使用频率见于表一。 “何”是这个时期最常见的Ⅰ类疑问代词,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做宾语,其次是做谓语,偶尔充当定语。“何”做宾语时总是置于动词之前: (1)今尔何鉴?非时伯夷播刑之迪? (《尚书·吕刑》)│何以赠之?(《诗经·渭阳》) “何”充当谓语,限于判断句: (2)其钩维何?维鲂及鱮。(《诗经·采绿》) 充当定语时,“何N”可以用来问人或时间: (3)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诗经·何人斯》)│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又,《隰桑》) “曷”、“胡”、“害”在这个时期的文献里均只见零星用例。“曷”《尚书》1次,见于“曷以”这种介词短语(如例(4));《诗经》“曷”1例3次,加在时间名词之前做定语,“曷+时间名词”用来询问时间(如例(5))。 (4)王其郊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羊引恬? (《尚书·梓才》) (5)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诗经·扬之水》) “胡”、“害”只见于《诗经》,“胡”限于“胡为”这种组合;“害”可能是“曷”的音借字(“曷”、“害”古音均为匣母月韵),只做宾语: (6)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中露》)│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葛覃》) 2.2Ⅱ类 人物疑问代词[who] 这个时期的Ⅱ类疑问代词有“畴”和“谁”两个。“畴”只见于《尚书·尧典》,均做主语: (7)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 “谁”只见于《诗经》,主要充当主语(39次), 少数做宾语(8次),偶尔充当定语(1次)。如: (8)谁将西归,怀之好音?(《非风》)│云谁之思? 西方美人。(《简兮》)│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正月》) 2.3Ⅲ类 方式、情状疑问代词 上古前期,Ⅲ类疑问代词有“何”、“曷”、“遐”、“胡”、“如何”、“奈何”、“如台”七个。 “何”具有状语和谓语两种句法功能,可以用在反诘句里询问事理,也可以用于真性问句询问性状。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