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呢、的”变韵说

——兼论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的强弱两套发音类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小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强语气条件下“了、呢、的”开口度相应增大现象的考察、分析,指出它们具有强式的a套发音——la、na、da;其他多数的语气助词,以及叹词、象声词等,也都拥有a、e 两套基本对立的发音类型,以与强弱二分语气相适应。本文提出形成合音成分的四个条件及两个标志,证明“啦=了+啊”、 “哪(呐)=呢+啊”等被广泛采用的“合音说”并不成立,应代之以强语气条件下的“了、呢”“变韵说”。本文还给出了a、e两套发音词的举要列表, 并就表文涉及到的“语言”界说、辞书编纂等问题谈了看法。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了、呢、的”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极高频的语气助词。按照通行字词典工具书的标音,它们均读轻声,韵母是e,即:le、ne、de 。汉语拼音轻声e韵的国际音标是[

      ],中、央元音。

      从1999年2月到12月,笔者以语气助词“了、呢、的”为核心, 对有关字词的发音进行了随机的、旁听式的听辨考察(即一般未用方言调查中传统的例词问话式听辨考察),以使考察结果更客观,更符合语言实际。考察范围涉及电视、广播、会话、会议等日常接触到的普通话语音,尤其是普通话口语语音,(注:我们把普通话语音看成是活跃在普通人口头上的“雅音”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北京话语音。我们不认为普通话语音就等同于播音员发音或字词典注音及其简单相加,因为那样会把普通话语音弄成一个缺乏生命力的“标本”。另外,有关考察在文章正式发表前都将继续进行。)总时间超过100小时。 通过考察发现,这些字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开口度加大的变韵现象:“了、呢、的”

      的规律性,数量比相当高,分布面相当广,尤其在用法上、功能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价值——强化语气的表现力,因而可以认为,与其把这种业已改变了的音值仍归到

      

      或[a]音位(以下音标标音统一用[a],一般叙述用拼音字母a)。借用汉语拼音的标音系统,可以把这种变韵类型称为“a化变韵”。

      下面是一些比较常见的a化变韵的用例(采用较强语气):

      (1)什么?你去过大队了(la)?——唵,去过了(la)。

      (2)太小了(la),不要了(la)。

      (3)再别做这种事了(la)!

      (4)快别想了(la),她早嫁人了(la)。

      (5)小张、小王他们呢(na)?他们也会打字呀!

      (6)让他去吧,谁爱答理他呢(na)!

      (7)孩子不可以没有爸爸的(da)。

      (8)真的(da)?——真的(da),确实是真的(da)。 (注:“真的”,惯用词语,也可作“的”字结构看。“的”字结构经常处在语气的间歇点上,因而常是重音所在。)上面的例子中,除语气助词“了、呢、的”外,叹词“唵”是a 化变韵的“嗯”,词尾“—么”、时态助词“了”(注:通常把时态助词“了”记为“了[,1]”,把语气助词“了”记为“了[,2]”。)也都发生a化变韵。还有一些“了、呢、的”前后搭配使用、连用的例子, 在需要强化语气的表现力时,一般也需要a化变韵支持才能协调。如:

      (9)还磨蹭呢(na)?别再磨蹭了(la)!

      (10)不是去上班去了(la)吗?怎么又回来了(la)呢(na)?

      (11)不用多说了(la),已经够明白的(da)了(la)。

      当然,同样的句子,“了、呢、的”以及“唵”、“—么”等多数也可以仍说e韵(“唵”则说成“嗯”), 但那一般是用不带情绪的普通口气说出的。也就是说,a 化变韵有个条件限制——需要强化语气表现力的情况下才大量出现(在句中的一般会是焦点所在,有重音伴随)。

      在考察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听他随口说的“了”明明是la,等你再问他发的是不是la音,他却会辩称发的是le音。显然他是在规避,怕别人说他发了错误的音。在观看体育节目的电视转播时,我们偶尔听到播音员激动地说:“进le!又进le一个球!”给人的感觉就不太自然。按辞书注音“了:le”发的音,为什么反而听着别扭?道理就在于,实际需要他发用来表达相对较强语气的la音的时候,他却依据辞书标准音选择了不太相称的le。下面是两段对话,从中不难看出问题所在:

      (12)对话1——某甲跟某乙讲了一通道理,乙回话:“知道了。”甲怕乙没理解,再讲一遍,乙不耐烦地:“烦死了!不是说了知道了嘛,你别啰唆行不行!”——乙的第一轮回话尚可视情形le、la取一,第二轮回话则无论如何也该用la,否则就会显得不太自然。

      (13)对话2——妻子在外给丈夫打电话,有噪音, 大声说:“……还没出门呢?……什么?听不清楚。……听见了。快来吧,晚了就赶不上了!……啊,书别忘了,桌子上的!”——不见面的大声对话一般需要a化变韵支持,需要加大开口度以强化语气的表现力, 否则难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一种自然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系统总是基本完整的表达系统;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使系统不完整,将必然导致表达方面的矛盾和缺陷。到目前为止,通行的字词典工具书均未给“了、呢、的”等注出la、na、da等音,强化的la、na、da语气不得不交给弱化的le、ne、de发音去完成,而矛盾和缺陷也便由此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a化变韵并不仅仅是“了、呢、的”几个字词的孤立的、 临时的语音流变现象,而是得到成批字词支持的、协同的、常规的语音互通现象。“了、呢、的”以外,下述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等都成双成对地拥有以e、a为韵腹的两套发音类型,且一般已在文字上分化开来。(注:在普通话语音系统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