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方言看汉语声调的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钱曾怡,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汉语一些方言声调现象的比较和分析,探讨汉语声调发展简化的趋势,着重讨论声母、韵母对声调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语流中一些语词的连调调型模式,以此说明汉语声调发展的大趋势是单字调的作用逐渐减弱,有的甚至减弱到不起区别性作用,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汉语声调调类的减少和汉语声调在一定语境中的融合,这种融合是汉语声调走向语调的一种过渡形式。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我国中古时期以《切韵》为代表的韵书,作为字音第一层次的分类条件是声调,然后才是韵母和声母,说明当时人们对汉语声调在语音各要素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近古时期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韵书,其编排顺序依次为韵母、声调、声母,声调被放到了第二的位置。现代汉语的字典和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顺序则又成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声调。这种位置的变化固然跟历史文化背景的种种外部因素有关,诸如考试制度、诗文格式的平仄运用、为汉字注音的方法的革新等等,但跟声调自身的历史发展也应该有必然的联系。

      汉语语音的发展是由繁趋简,声调当然也不例外。语音的简化是有限度的,绝不能简省到不能表情达意的程度。但是在汉语音节的要素中,声调这种非音质音位的简化跟音质音位的元音、辅音是可以存在不同的:元音、辅音必须有一定数额才能足以构成一个音系;而声调则即使减少到零,也仍然可以交换思想,世界上多数语言的音系就是没有声调区别的。简化也是有条件的,汉语的声调又是以什么为条件通过怎样的形式简化的呢?这些,都是研究汉语声调发展值得注意的问题。

      探索一种语言发展的道路,不仅要看共同语,也不能脱离方言,特别像汉语这样存在众多方言差异的语言。方言现象中往往保存着古老语言某些成分的残留,也蕴含着语言发展的萌芽,汉语的发展常常可以从现时的横向的方言比较中找到一些纵向的历史演变的轨迹。这些轨迹,可以说明过去,总结历史,也可以揭示未来。通过历史发展的事实推究未来,这,也应该是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可惜我们过去注意得还很不够。

      本文的主旨,正是希望通过对一些方言声调现象的比较和剖析,来探讨汉语声调发展简化的趋势,并把着重点放在声母、韵母对声调发展的制约关系及语流中的一些连调调型模式两个方面,具体讨论四个问题。

      一 全浊声母字调类归并的趋势

      汉语方言单字音声调的类别从地理上看是由东南向西、向北回旋式逐渐减少的。在汉语声调古今对比关系中,古声母清浊所具有的作用众所周知。现在我们把视角专注于全浊声母。全浊声母字在汉语声调发展中可说是最为活跃、最易变动的因素,调类的归并大多由全浊声母字开始。《切韵》音系的四个声调再按声母清浊又各分两类,东南方言中保留这完整八个声调的地点如潮州、温州、绍兴等等。丁声树、李荣《汉语音韵讲义》:“古全浊上声今变去声,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演变规律,官话区的方言几乎全是这样。”其实全浊上声归去声,在官话区以外的方言中也很普遍。例如有七个调类的方言福州、厦门、南昌等,跟八类声调的主要不同就是古全浊上声与浊去合并而为阳去一类了。其余如六个调类的长沙、五个调类的上海,无不存在全浊上声(或浊上)归去声的情况。官话方言除全浊上声归去声以外,还存在全浊声母字调类大合并的情况,例如山东莱西。莱西三个调类:平声,来源于古清平、次浊平;上声,来源于古清上、次浊上、清入;去声,来源于古次浊平、清去、次浊去、次浊入,以及平、上、去、入的全部全浊。其中去声包括古四声的全部全浊声母字,相当于北京的阳平加去声。再从河北东南部方言入声调消失的地域比较来看,可以推断,这些地方入声的消失也是从全浊声母开始的(详见下文“入声调类的消失”)。下面是汉语方言从九个到三个调类代表点的古今调类比较,从中可以看到中古各类全浊声母声调跟他类声调合并的情况:

      

      

       平上 去

      

       清次浊 全浊 清次浊 全浊 清次浊 全浊

      广州9阴平 阳平 阳平 阴上 阳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阳去

      潮州8阴平 阳平 阳平 阴上 阳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阳去

      福州7阴平 阳平 阳平 上声 上声 阳去 阴去 阳去 阳去

      梅县6阴平 阳平 阳平 上声 上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长沙6阴平 阳平 阳平 上声 上声 阳去 阴去 阳去 阳去

      上海5阴平 阳去 阳平 阴去 阳去 阳去 阴去 阳去 阳去

      扬州5阴平 阳平 阳平 上声 上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成都4阴平 阳平 阳平 上声 上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西安4阴平 阳平 阳平 上声 上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黄骅3平声 上声 上声 上声 上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莱西3平声 平去 去声 上声 上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滦县3平声 平声 平声 上声 上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去声

      

      

       入

      

       清 次浊 全浊

      广州9上阴入下阴入 阳入 阳入

      潮州8阴入 阳入 阳入

      福州7阴入 阳入 阳入

      梅县6阴入 阳入 阳入

      长沙6入声 入声 入声

      上海5阴入 阳入 阳入

      扬州5入声 入声 入声

      成都4阳平 阳平 阳平

      西安4阴平 去声 阳平

      黄骅3平声 去声 上声

      莱西3上声 去声 去声

      滦县3平上去

      去声 平声

      二 入声调类的消失

      入声消失是汉语声调简化的重要方面。入声除调类以外,还有一个塞音韵尾的问题,所以讨论古入声的消失应包括塞音韵尾的失落和入声调类的转化两个方面。

      现代汉语东南五大方言粤、闽、客、赣、吴及官话的部分方言都有独立的入声调和塞音韵尾。通过对不同方言入声的不同塞音韵尾的比较,可以看出古塞音韵尾在今汉语方言中的脱落大体是经过了发音部位后移、合并乃至最后弱化而消失的过程。见下面有入声又有塞音韵尾的方言韵尾的比较:

      

      以上广州代表古塞音韵尾全部保存;南昌的-p并入-t,属于部分合并;厦门则是古-t、-k白读为-?;苏州、扬州、太原、 张家口全部合并为-?。

相关文章: